持续做到“不低于4%”体现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2013年9月25日,习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中强调 2014年,习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2013年9月25日,习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中强调
2014年,习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亲自关心4%,本身就说明了“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我理解,4%之所以是“一件很大的事”,“大”就“大”在,通过持续做到“不低于4%”,充分体现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战略决心。
从20年不懈努力到10年始终坚持,这是教育“优先”的结果。2012年是中国教育发展及教育投入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8655.31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3147.5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3%,第一次实现了国k8凯发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教育投入保障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财政教育投入水平和政府努力程度的指标。1993年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4%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2012年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圆了几代人保障教育投入的梦想。2012年以来,尽管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尽管应对各种突发挑战投入需求巨大,国家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优先落实教育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高于4%。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跃居世界中上水平行列,实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一般不挂钩”到“一般不低于”,这是教育“不一般”的结果。4%目标第一次实现的第二年,也就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或生产总值增幅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2016年,习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有关文件,明确“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4%是唯一一项保留下来的与GDP挂钩的指标。从“一般不挂钩”到“一般不低于”,充分反映了教育的“不一般”。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奠基性的作用。
从落实“法定增长”到落实“只增不减”,这是五级政府共同奋斗的结果。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保障教育投入的“两个增长,三个比例”的政策,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要求制定省级财政教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逐省落实增加教育投入任务。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保障教育投入的“两个只增不减”的政策,即“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2019年国办印发《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将教育总体确立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细化了中央与地方教育支出责任。从落实“法定增长”到落实“只增不减”,再到落实支出责任,从中央到地方五级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
从“保基本、补短板”到“促公平、提质量”,这是坚持提质增效的结果。随着4%目标的落实,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过去许多想办而无法实现的教育大事,在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支持下得到了有效的落实。通过保基本、补短板、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平不断加强。通过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师工资保障政策的实施,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运行保障水平,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各类重大工程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与发展短板得到有力加强。国家先后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重大项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出台乡村教师生活费补助政策,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不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连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78%。全国23个省份、95.3%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的比例不断提高。
4%目标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各级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权得到保障,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建立了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十三五”期间累计资助学生近5亿人次、资助金额达9833亿元(不含义务教育营养膳食补助、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634个县、13万多所学校,每年受益学生超过3700万人。
从“双一流”建设到“双高”计划,这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结果。通过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掐脖子问题。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和专业建设“双高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等重大专项,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800多家,成立各类职教集团1400余个,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约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升级。
“十四五”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要求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进一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需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教育强国建设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需要通过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引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权责更为清晰的教育投入保障政策体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分会理事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2013年9月25日,习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中强调
2014年,习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亲自关心4%,本身就说明了“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我理解,4%之所以是“一件很大的事”,“大”就“大”在,通过持续做到“不低于4%”,充分体现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战略决心。
从20年不懈努力到10年始终坚持,这是教育“优先”的结果。2012年是中国教育发展及教育投入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8655.31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3147.5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3%,第一次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教育投入保障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财政教育投入水平和政府努力程度的指标。1993年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4%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2012年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圆了几代人保障教育投入的梦想。2012年以来,尽管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尽管应对各种突发挑战投入需求巨大,国家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优先落实教育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高于4%。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跃居世界中上水平行列,实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一般不挂钩”到“一般不低于”,这是教育“不一般”的结果。4%目标第一次实现的第二年,也就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或生产总值增幅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2016年,习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有关文件,明确“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4%是唯一一项保留下来的与GDP挂钩的指标。从“一般不挂钩”到“一般不低于”,充分反映了教育的“不一般”。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奠基性的作用。
从落实“法定增长”到落实“只增不减”,这是五级政府共同奋斗的结果。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保障教育投入的“两个增长,三个比例”的政策,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要求制定省级财政教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逐省落实增加教育投入任务。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保障教育投入的“两个只增不减”的政策,即“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2019年国办印发《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将教育总体确立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细化了中央与地方教育支出责任。从落实“法定增长”到落实“只增不减”,再到落实支出责任,从中央到地方五级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
从“保基本、补短板”到“促公平、提质量”,这是坚持提质增效的结果。随着4%目标的落实,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过去许多想办而无法实现的教育大事,在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支持下得到了有效的落实。通过保基本、补短板、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平不断加强。通过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师工资保障政策的实施,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运行保障水平,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各类重大工程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与发展短板得到有力加强。国家先后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重大项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出台乡村教师生活费补助政策,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不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连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78%。全国23个省份、95.3%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的比例不断提高。
4%目标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各级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权得到保障,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建立了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十三五”期间累计资助学生近5亿人次、资助金额达9833亿元(不含义务教育营养膳食补助、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634个县、13万多所学校,每年受益学生超过3700万人。
从“双一流”建设到“双高”计划,这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结果。通过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掐脖子问题。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和专业建设“双高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等重大专项,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800多家,成立各类职教集团1400余个,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约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升级。
“十四五”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要求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进一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需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教育强国建设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需要通过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引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权责更为清晰的教育投入保障政策体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分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