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优化不动产登记领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集(一)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创新服务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落实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要求,根据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2023年工作要点,为总结地方典型经验做法,强化示范引领,中国不动产推出全国优化不动产登记领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共四期,本期分享的第一期14个案例主要聚焦加强登记税务协同、登记金融协同,优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创新服务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落实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要求,根据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2023年工作要点,为总结地方典型经验做法,强化示范引领,中国不动产推出全国优化不动产登记领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共四期,本期分享的第一期14个案例主要聚焦加强登记税务协同、登记金融协同,优化业务流程,推进信息共享集成等方面,展示改革成果,供各地学习借鉴。

  广东省深圳市为进一步优化不动产登记营商环境,根据国务院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安排,在实现登记、交易和缴纳税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不动产登记+纳税服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性优势,进一步升级税费缴纳模式,实现不动产登记“税费同缴”,即“前台一次缴纳税费、后台自动清分入账(库)”。

  总体构架。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深圳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明确了“无需设立中转账户,引入清算机构、前台一次缴清税费、后台自动清分入账(库)”的总体思路。经研究选定中国银联作为清算机构,税费不需要在中转账户停留,实现支付平台与税务、财政税费直缴。

  实施机制。各相关单位细化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建立例会沟通机制,确保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系统上线运行后,及时收集工作人员在实操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实时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系统操作的准确度和便捷性。

  技术支撑。从业务和技术两个层面打通登记、税务、财政、银联的信息系统,实现交易账单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触发、联通、聚合与拆解。由不动产登记机构提供税费合并支付业务申报服务及支付渠道,不动产登记系统和POS(销售终端)程序通过访问银联缴款网关,传送订单信息,发起账单支付,接收扣款及销账结果,银联缴款网关向发卡行发起扣款,并向国库信息系统和财政非税系统发起查询、销账、对账等业务流程。

  操作终端。缴款人通过银联借记卡或单位结算卡在不动产登记窗口POS终端刷卡线下一次性缴款,或通过“i深圳”App(手机软件)扫描不动产登记窗口出具的受理通知书上的缴款二维码,调用银联云闪付线上一次性缴款,银联再通过后台进行清算入国库(或入财政专户)。

  “税费同缴”以多部门业务数据共享为基础,建立快捷高效的集成化业务办理服务体系,实现了不动产登记系统、房产交易税费管理系统、非税收入电子化管理系统、银联支付平台等的数据对接,体现出业务系统跨部门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优势。

  通过系统优化改造,银联系统与市财政非税系统、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功能更智能、更便民,运用场景更丰富、更广泛,可实现“实时申报、实时缴款、实时开票”。企业群众可选择线上线下多种支付方式完成不动产交易税费的缴纳,只需扫一次码(或刷一次卡),即可实现一次缴清税费。

  “税费同缴”是登记、税务、财政三部门深化业务联办的创新改革举措,解决了税费系统分离、缴款程序复杂、缴款环节众多等客观现实造成的难题,为广大企业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宗旨,较大程度地提升了企业群众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便利度,自2022年7月上线后立即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截至目前,6万多笔涉税业务采用新模式完成税费缴纳。

  安徽省六安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聚焦企业和群众“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以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为支撑,构建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不动产登记服务新模型,创新推广“税费同缴、合一支付”,不动产登记服务再提升。

  构建一体化平台,打通“合一支付”渠道。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和自然资源业务专网等平台,通过登记信息平台与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或部门业务系统的对接,共享12个部门信息,实现在线比对、校验登记所涉信息,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网上(掌上)登记中心”,构建“外网申请、在线审核”模式,提供网上预约申请、网上进度查询、网上登记受理和网上开具电子票据等服务;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在线支付等技术,提供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支付渠道,实现不动产登记“合一支付,一码缴清”,登记纳税办结时间由原先60分钟以上压缩至20分钟以内。

  强化部门间协作,一个环节协同办理。与住建、税务、银保监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以“办好一件事”为标准,推行不动产登记、交易、办税一体化服务,优化窗口设置,撤销税务窗口和不动产收费窗口,相关业务并入“一窗”申请受理环节。采取不动产转移登记计税价格由系统即时确定,做到一房一价或实行承诺制,依据转让合同价先行申报,同时税务部门启动风险管理,将不动产计税价格确定、税费申报缴纳、不动产登记三个环节合并为一个环节,大大提高存量房尤其非住宅计税价格效率。

  扫码支付“税费同缴”,自动清分即时入库。为进一步消除不动产交易缴税过程中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屏障,全面提高不动产登记效率,六安市通过智慧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通了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税务、房产交易等多部门多系统数据壁垒,成功将土地出让金缴纳环节纳入不动产登记纳税一体化流程,进一步提高了“交易、纳税、登记一窗受理”功能多样性。平台一端连接“安徽省不动产交易税收管理系统”,推送不动产交易、登记以及土地出让金计价信息并获取纳税三要素;一端连接“安徽省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推送不动产登记信息并获取不动产登记费缴款码;最终将纳税信息以及登记费信息推送至银联支付平台并获得支付二维码;实现不动产登记费、契税和印花税等房产交易税款,与土地收益金(出让金)“税费同缴、合一支付”。为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平台提供了权利人缴纳全部费用、义务人缴纳全部费用、权利人与义务人各自缴纳费用等多种支付方式;平台根据用户选择的支付方式自动组合应缴费用。用户微信、支付宝扫码后,通过“云闪付”App(手机软件)或银联在线支付网页端缴纳费用,缴纳资金经中国银联接口划分,按照缴纳的税费类型,直接进入国库和非税账户,不经停第三方(银行)账户。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办事质量和效率。采取“一对一、面对面”模式,不动产登记综窗中的税务人员负责税款审核,一名登记人员匹配一名税务人员,及时沟通减少矛盾,提高效率,减少企业和群众等待时间。对于有欠税的企业,不再将清税作为不动产转移时向企业征缴税款的前置条件,企业可直接缴纳契税等;明确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督促纳税义务人如实申报纳税并主动配合主管税务机关开展后续管理,通过事中事后监管保障税款应收尽收,让登记既有“速度”也有“温度”。

  以“税费同缴、合一支付”为引领,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应用电子材料、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合同、电子证书证明全程电子化流转,打通线上税费支付的“中梗阻”,实现业务办理全程“不见面”;开拓了“掌上办、自助办”体验区,通过“导办+帮办”的服务模式,全程实现“零材料”“云签字”“云支付”,真正实现全业务类型掌上自助办理全新服务渠道。

  进一步压缩了工作时限,提升企业群众的满意度。以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办事材料越来越少、办事时间越来越短、办事成本越来越低为目标,努力提升登记质效,2021年拓展到全业务类型一日办结,实现“五个一”的六安模式,即:一个平台,部署“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平台,将登记、交易、缴税多项业务合成一项业务,构建线上线下“一窗受理云平台”;一套材料,通过办事人的身份证件可以直接获取到相关单位的电子资料、电子照,统一上传,多部门共享;一个环节,不动产交易缴税全流程、全环节“并行办、集成办”;一码缴清,一窗平台生成税费二维码,网上支付,手机支付;一次不跑,实现全业务类型“一网通办”全流程“云”帮办,指引辅导即时办结,证书邮寄到家。

  节约办事成本,树立绿色登记新理念。“税费同缴、合一支付”的应用既起到了便民利企创优营商环境的功效,又达到了节约办事成本的目的。“一窗云平台”自2021年上线万多用户提供了该项服务,其中“跨省通办”500多户;线万余户,助力流动服务车入企5000余宗,助力商品房“交房即发证”1.8万余户,为积极推行“无纸化、零见面”绿色登记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市为进一步深化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加快推行不动产登记费等非税收入和契税等合并一次缴纳改革,出台《关于做好存量房转移登记税费同缴工作的通知》,极大提升了便利度,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税费信息自动提取。自然资源、财政、税务、金融等加强部门协同,联通不动产登记、税务等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一是共享信息核算税费。不动产登记系统受理业务后及时计费,并将不动产登记费有关信息推送至“规划自然资源局非税收费管理系统”;同时,不动产登记系统将业务受理信息推送至税务系统,供税务人员核税计税。二是集成信息合并税费。工作人员进入“规划自然资源局非税收费管理系统”,查询待收费金额。“规划自然资源非税收费管理系统”通过业务编号自动从税务系统获取“三要素”(即银行端查询缴费凭证序号、纳税人识别号、税务机关代码)及税款信息,并将税款信息与不动产登记系统推送过来的登记费信息合并为一个待缴费业务,在查询结果中显示。

  整合渠道一次支付。整合税款、登记费原本各自的支付途径,采用中国银联作为税款和登记费的缴纳渠道。一是银联自动核查、一次扣款。在税费缴纳环节,将合并后的待缴费业务传送至POS机(销售终端)或者以二维码的形式展示在电子签批屏上。企业和群众刷卡或扫码点击支付的同时,银联系统以非税收入缴款码,自动从财政系统中获取登记费信息,进行核查;银联系统以非税收入缴款码和税收三要素进入税务系统,核查税款信息。登记费信息和税款信息核查无误后,银联系统从企业和群众的支付账户中实现扣款。二是完税、完费信息及时推送。扣款成功后,银联系统及时将完税、完费信息分别推送给财政和税务系统。“非税收费管理系统”向财政非税系统确认登记费缴款状态后,实时将登记费支付结果推送至不动产登记系统;税务系统实时将完税信息推送至不动产登记系统,及时登簿。企业群众可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在线获取登记费电子发票,通过电子税务局申领纳税发票。

  税费收入自动清分。在银联系统扣款成功后,充分利用现有的对账、资金清算的模式,对该笔交易流水剥离出税款和非税款(不动产登记费),完成税款、非税资金清算与划付。

  一是打通登记、税务、财政及银联等系统,实现存量房转移登记涉及的核税、缴税、缴费等信息由系统“自动提取、自动汇集、自动清分、及时入库”,解决群众办理存量房转移登记需要两次刷卡(扫码)支付登记费、契税等税款问题。

  二是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自2022年5月推行以来,累计办理“税费同缴”业务7.89万件。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四川省成都市不动产登记将划拨补办出让业务纳入“一窗受理”,实现不动产登记费和土地出让金网上缴费、开票“一次网办”,提高群众办事便利度,提升群众体验感和满意度。

  全链条网办,不动产登记缴费、开票、退费全流程“不打烊”。自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市积极探索各项便民服务举措,2018年6月开通登记费在线缴纳,办事群众可通过“成都市不动产登记网上办事大厅”或“成都不动产登记”官方微信公众号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网上缴费。2019年4月,启用了不动产登记费电子票据,在线缴费的同时即可一键下载电子票据。2021年3月,推出网上退费服务,只需手机拍照上传银行卡和居民身份证便可一键申请退费。

  深挖细节,划拨补办出让业务纳入“一窗受理”。积极协调税务部门,将划拨补办出让业务纳入“一窗受理”。申请不动产登记涉及划拨补办出让的,登记机构受理登记业务的同时核算土地出让金生成费源信息,并推送至税务部门,税务部门生成待缴税费信息,申请人可选择线上或线下一并缴纳登记费、土地出让金和税款。

  便民高效,持续深化在线日,成都市实现了土地出让金网上缴费和电子票据服务。通过“成都市不动产登记网上办事大厅”或“成都不动产登记”官方微信公众号可一次性缴纳登记费和土地出让金,一键下载电子票据。202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后,为确保原土地出让金线上线下双服务的平稳过渡,登记机构主动与税务部门对接,实现了通过税务部门“蓉票儿”小程序,选择微信、支付宝和云闪付等在线方式缴纳土地出让金和税款。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的方式,成都市实现不动产登记费、土地出让金网上缴费、电子票据开票和退费全链条网上办理。2018年6月至2022年底,网上缴登记费129.75万件,共1.81亿元;土地出让金通过网上缴费5971笔,共4788.51万元,开具电子票据5971张。

  便捷高效,节约群众办事时间。群众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房改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转让等相关业务时,无需跑多个单位、多个窗口,提交多份资料,只需一个登记窗口即可办理,平均节约群众办事时间2小时以上,提升了便利度。

  江苏省江阴市聚焦存量房合并抵押业务,以《民法典》为政策指引,联合市住房置业担保公司、市税务局、市住建局、银行等部门,推出转移登记、旧抵押权变更登记、新抵押权登记“存量房带抵押三合一登记”业务,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压缩登记时间、精简登记环节,持续释放市场活力。

  贯通共享渠道。2021年,开始着手线上苏小登平台建设工作,聚焦民生关切,回应群众期盼,中心争取资金、打破壁垒,建立了“线上苏小登”与“集成服务平台”共享渠道,打通登记和金融合作高速通道,实现银行抵押信息、住建合同信息、税务纳税信息、不动产登记信息双向实时互通、实时反馈,实现存量房带抵押三合一登记。

  重塑办事流程。存量房带抵押三合一登记业务要求买卖双方真实成交,卖方房产抵押清晰、还款正常,且成交金额能够覆盖卖方贷款余额。具体流程为:买卖双方签订买卖合同,并与银行签订“三合一”业务协议,约定资金流转方式,同时买卖双方与银行签订抵押变更协议、抵押设立协议,最后申请办理转移合并抵押登记。

  优化登记模式。“三合一”同步办。根据新的办事流程,改造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增设“三合一”登记受理入口。买卖双方只需一次申请,即可同时办理存量房买卖转移、抵押变更、抵押设立“三合一”登记业务,一次收件、一份材料,3项业务“同步办”“合并办”,生成一本产权证书、两本登记证明(变更后的证明、新抵押设立后的证明)。卖方贷款还清后,及时办理抵押注销登记。原登记模式,共需2个工作日,在优化系统后,大胆探索,重新整合办公场所,下沉审核人员,后置扫描环节,实现该业务“当场即办”。

  降低办事成本。卖方不用为筹款发愁,买方不用担心自己的首付款资金安全,降低了交易成本、规避了交易风险,真正为群众增添便利。

  节省办事时间。原登记模式需要抵押人先偿清抵押权人债务后,办理抵押注销登记,再办理存量房合并抵押登记,需在银行、登记部门来回奔波,至少经过2次申请、2次审核、2次登簿。现在省去银行还贷、抵押注销环节,直接“合并办”解决群众“来回跑”。

  山东省济南市围绕破解“带押”二手房买卖时间长、流程复杂、风险大、成本高等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在全面实施“云登记”“云柜台”服务基础上,创新推出以“省成本、减时间、降风险、活经济”为主要特点的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新模式,实现无需提前还贷,即可进行不动产转移登记、抵押登记同步办理,有效缓解资金压力、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业务风险,探索出了一条政府贴心、业主省心、银行放心的二手房过户新路径。

  精准设计制度流程,把交易成本“省”下来。一是政策支持,推行“双预告登记k8凯发”。创新实行二手房转移及抵押“双预告及预转本登记”模式,引导金融机构调整贷款放款流程,将必须正式过户、抵押登记后才可放款的流程调整为预告登记放款,以预告登记保障银行业务安全,为实现“买方用新贷还卖方旧贷”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再造流程,减少直接交易成本。针对待过户房产处于“在押”状态的堵点,重塑交易流程,把卖方解除抵押的环节由传统交易的第一步调整为最后一步,卖方无需预先自筹大额过桥资金还款,降低交易成本;买方无需先行垫付房款给卖方还款,避免房产无法过户带来的“钱房两空”风险。三是以点带面,引导银行积极参与。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北京银行为试点,签订框架协议,引导银行积极改变传统模式,买方银行依据预告登记提前放款,卖方银行允许抵押房产进行转移登记。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其他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目前工行、农行、建行、交行等国有银行及北京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正在同步调整内部业务流程,积极参与济南二手房“带押过户”业务。

  完善优化服务平台,把时间成本“减”下来。一是搭建金融机构网上抵押平台。通过征信专线家驻济金融机构(含金融资产公司)联网并签订协议,延伸抵押登记端口,实现全程“云端”办理,抵押登记半个工作日办结,抵押注销登记网上“即传即办”。二是发挥中介机构前哨作用。将不动产登记“云柜台”融入中介机构第三方交易平台,交易双方完成签约、交易后,借助区块链、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技术,在中介机构端发起线上申请,登记机构远程审核,实现二手房登记线上办理,由原来至少需要到登记机构跑两次,变为一次不用跑。三是搭建买卖双方直接申请登记平台。依托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和电子签名技术,买卖双方办理转移登记可直接在“山东政务服务网”或“爱山东泉城办”APP完成登记、纳税申请,形成电子化申报材料,税务和登记部门网上完成审核,申请人线上缴纳税费,即可领取电子证照或邮寄证书,实现全程网办“零跑腿”。

  强化资金安全,把交易风险“降”下来。全程保障,杜绝“黑中介”。充分发挥委托、代办、合同审查等法律效力,为二手房交易提供全链条安全保障。有效杜绝过去因委托中介代办出现的中介钻空子挣取差价甚至骗取房产等问题。

  政企联手交互赋能,让经济“活”起来。一是有效规范从业主体行为。通过推动业主与银行直接对接交流,避免中介机构不规范的合同条款及高额居间费用,实现不动产解押、过户、抵押全流程公开透明和线上办理,杜绝虚假申报和非法挪用购房资金。二是有力提振经济活力。“带押过户”模式一经推出即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当日接听咨询电线条。海尔绿城全运村一幢3600万的二手房,因为房子存在抵押,无法找到能够居间还贷的业主和金融机构,致使一年多时间未能成交,通过“带押过户”新模式,仅用时3天即顺利融资还贷并完成过户。

  覆盖面广、流程更完善、改革更彻底。一是参与银行数量多、联动强,实行征信专线互联模式,目前已有建行、工行、北京银行等17家银行,同行、跨行业务均能顺利完成;二是涉及贷款类型多,涵盖公积金贷款、跨行贷款、同行贷款、住宅及非住宅贷款等多种类型;三是交易完成金额大,新模式推出3周,共办理55笔业务,涉及资金1.69亿元;四是大幅压缩办理时限,“带押过户”业务2—3天即可完成,相对于之前先解押再过户抵押的传统流程,办理时限压缩了80%,至少减少8到10个工作日。

  大幅降低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按3周业务交易数据平均垫资成本计算,市场主体的直接垫资成本由187.43万元降至16.97万元,平均每笔交易成本由3.41万元降至0.31万元,成本分别下降90.95%和90.9%。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解决存量房交易过户中“转贷”办理时间长、交易风险高、资金负担重等问题,四川省成都市探索推出存量房“带押过户”“套餐式”登记新模式,进一步发挥登记与金融服务市场主体作用,优化存量房转移和抵押权登记“一件事”办事流程,降低不动产交易和成本,提升登记效率,持续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探索创新,制度化推动“带押过户”走深走实。《民法典》第406条明确了抵押期间允许“带抵押过户”。为充分发挥不动产“物”的效用、促进市场交易便捷度提供了制度基础,成都市启动“带抵押过户”创新服务探索,在前期探索阶段办理“带抵过户”登记业务2510件,一定范围内满足了市场需求。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2023年1月,出台由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存量房“带抵押过户”登记服务的通知》,探索推出存量房“带押过户”“套餐式”登记新模式。

  “套餐式”服务,满足各类主体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资金风险防控所需,买卖双方和贷款银行可自主选择三类“套餐式”登记服务,真正实现不用先归还原房贷就可以完成过户、抵押、发放新的贷款。具体为:一是抵押权变更及转移登记模式。即买卖双方向同一银行申请贷款的,买卖双方签订存量房买卖合同,向银行提出“带押过户”,银行审批通过后向不动产登记机构提出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合并办理存量房转移登记+抵押权变更登记;买卖双方向不同银行申请贷款的,双方签订存量房买卖合同,向双方银行提出“带押过户”,银行审批通过后签订转让原抵押权和变更抵押内容协议,并向不动产登记机构提出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合并办理存量房转移登记+原抵押权转移登记+抵押权变更登记。二是新旧抵押权分段登记模式。即买卖双方签订存量房买卖合同后,向银行提出“带押过户”,银行审批通过后向不动产登记机构提出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合并办理存量房转移登记+抵押权首次登记(顺位抵押);结清原抵押贷款后,卖方贷款银行申请办理原抵押权注销登记。三是新旧抵押权组合登记模式。即买卖双方签订存量房买卖合同后,向银行提出“带押过户”,银行审批通过后向不动产登记机构提出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合并办理存量房买卖转移登记+抵押权注销登记+抵押权首次登记。同时,申请人还可选择通过办理存量房转移及抵押权“双预告登记”,引入资金监管机制,确保存量房交易和资金安全。

  聚焦难点堵点,不断提升服务便利度。“带押过户”“套餐式”创新服务举措的推出,相比此前还清按揭才可解押、过户,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金钱成本,同时提升二手房交易安全性。通过持续优化流程、精简环节,实现带押过户“进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办一次业务”,减少群众跑动次数,办理时限也由原先的单项业务分别办理需10到15个工作日压缩至合并办理1到3个工作日办结,不仅优化了业务流程,缩短了办理时间,提高了服务效率,也是对“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的重要实践和有力探索。

  深化部门协作,构建起长效工作机制。不动产登记机构牵头,加强统筹协调,严格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通过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畅通信息共享通道,构建起高效运转、风险可控的存量房“带押过户”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惠民利企政策实效,助企纾困优化营商环境。一是不动产登记机构持续推进不动产登记线上线下融合办理,实现登记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押过户”的全流程不见面审批、无纸化办理,提升登记效率。二是金融管理部门强化监管。围绕存量房“带押过户”新特点,银保监部门牵头、人民银行配合,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贷款业务办事流程,制定操作规程、业务指南,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指导银协建立跨金融机构贷款审批互认机制,推进金融与登记系统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自身业务培训。

  湖北省武汉市为更好地落实《民法典》,协同金融等多个部门,持续推进二手房“带押过户”的全面落地,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防范交易风险,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多部门联合印发政策文件,提供了交易、登记、金融信贷相互融合的二手房“带押过户”指导操作流程,即“签订购房合同—贷款审批—不动产登记—办理结算”,明确了各部门在二手房“带押过户”中的职责分工,不动产登记机构负责优化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流程,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二手房“带押过户”信贷政策。

  创新二手房“带押过户”“三合一”登记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抵押贷款购买的房屋在抵押期间买卖过户,且买方需要以该房屋申请抵押借款的,当事人可以向不动产登记机构一并申请办理存量房转移登记、新设抵押权首次登记、原抵押权注销登记“三合一”登记。将办理流程简化为申请受理、审核登簿,同时详细区分买卖双方在同一银行申请贷款和在不同银行申请贷款的不动产登记申请材料,为当事人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同步改造不动产登记系统,设置“存量房买卖(带押过户)”登记模块,为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

  提供交易贷款资金安全政策支持。在贷款审批环节和办理结算环节嵌入交易贷款资金管控,将买卖双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与申请新贷款、还清原贷款等信贷流程有机融合起来,加强内控、审批、发放、管理等内部流程的衔接。探索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管控,保障交易资金安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为人民群众解决了最关心的现实问题。针对广大市民纷纷通过市民热线、城市留言板等形式反馈二手房“带押过户”的需求和建议,展开专题调研和分析研究,并积极与住建、金融、人民银行和公积金等部门沟通协作,快速制定二手房“带押过户”不动产登记政策,打通二手房“带押过户”难点问题。截至2023年1月底,武汉市共办理二手房“带押过户”400余件,办件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二手房“带押过户”在武汉市全面展开。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解决了交易安全、资金安全问题。针对借款抵押合同中明确禁止或限制抵押不动产转让、致使“带押过户”实践操作受限,买卖双方缺乏信任、担心“钱房两空”,全流程衔接不够、未形成合力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明确交易、登记、金融信贷相互衔接融合的二手房“带押过户”流程,降低交易风险。

  吉林省自然资源厅聚焦企业循环贷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难,深入研究政策,广泛开展调研,重组业务流程,创新开展支持企业“无还本续贷”不动产抵押登记业务,破解企业融资痛点。

  深入研究,出台惠企政策。为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加强调研,总结吉林市、延吉市等地经验做法,简化办事流程,将“还贷”涉及的抵押权注销登记与“续贷”涉及的抵押权设立登记两项业务作为“一件事”办理,由原来的“两次跑”变为“只跑一次”只需提交一套材料。与银保监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小微企业续贷不动产抵押登记的指导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企业达成续贷协议后,“一并受理、同步审核、依次登簿”,将不动产抵押权注销登记与抵押权设立登记合并办理、无缝衔接,实现“无还本续贷”,保障了银行权益。

  组织解读,确保政策落地。为保障政策有效落地和实施,与吉林省银保监局共同组织召开支持小微企业续贷不动产抵押登记业务培训会,充分解读政策,交流实践经验,提高市县不动产登记业务人员工作能力。召开工作推进会,对全省“无还本续贷”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建立月报制度,加强工作督导。

  广泛调研,扩大惠及范围。通过调度会、交流会等形式,与多家政府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无还本续贷”业务交流,完善政策措施。会同银保监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小微企业续贷不动产抵押登记的补充通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可自主决定办理续贷业务的范围。

  破解了企业融资痛点。政策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办理“无还本续贷”不动产抵押登记业务1.92万余笔,涉及贷款金额870亿元,预计为企业节省“过桥”“倒贷”成本约16.7亿元,有效破解了企业融资痛点,助推吉林省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地方立法提供实践基础。支持企业“无还本续贷”不动产抵押登记政策被写入了《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将适用范围由“小微企业”扩大为“市场主体”。

  上海市加强不动产登记、公积金中心、银行以及抵押担保公司之间的信息互通,探索解决市民房屋买卖还清贷款往返跑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统筹推进,构建服务中台。协调多部门,主动跨前一步,构建服务中台,串联审批信息,反馈办件状态,打通跨部门、跨行业信息壁垒。参与房屋买卖抵押注销的登记机构、公积金中心、担保公司、相关银行及抵押人全部接入“一网通办”平台。(二)强化自身内功,引领智能辅助审批。紧紧围绕“云审批、云管理”工作目标,一方面,取消纸质材料传递,所有收件材料加盖电子印章,既兼顾安全又确保“零材料”提交;另一方面,系统自动匹配关键字段,符合要求即智能辅助审批登簿。(三)紧贴市民需求,坚持“一事联办”。针对贷款提前结清,可能涉及担保费退还或补缴的问题,在“一网通办”创新性增设企业公共服务事项,在抵押注销的同时实现线上退费申请;后续还会增加职工申请提前结清贷款提取住房公积金事项,始终坚持“一件事”“一次办”,不断扩大受众人群和服务范围。

  (一)统一平台零跑动。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抵押人在线发起,抵押权人在线确认信息并提出申请,各部门并联审批,通过“一网通办”实时反馈办理结果。全流程在线办理,抵押人一次不用跑。(二)精简环节减材料。抵押权人应用电子印章,通过“不见面办理”系统与不动产登记机构数据直连,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流程优化后,抵押人无需提交纸质材料,抵押权人无需出具委托材料,省去了委托相关代理人提交申请登记的环节。(三)智能辅助审批省时间。根据抵押人提交的申请信息及抵押权人确认的案件信息,通过后台数据匹配智能辅助审批完成审核注销。符合条件的注销登记减少人工干预,实现后台“审批”,有效缩减办件时间,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件错误风险。零接触办事,减少登记大厅人员聚集,满足疫情常态下“不见面”办理的特定要求,提升市民办事体验。

  浙江着力推进不动产登记与金融协同,推进“金融信贷+抵押登记”“一件事”改革,帮助企业群众节省办事时间,一定程度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主要做法(一)全面部署。从企业群众需求出发,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与浙江银保监管局密切配合,推进“金融信贷+抵押登记”“一件事”改革,先后印发了《开展不动产登记系统与金融综合监管平台对接工作的通知》《关于“总对总”方式不动产抵押登记线上办理业务试运行的通知》等文件。(二)全力推进。建立抵押登记“总对总”联办机制,实现全过程“网上查、网上办、零次跑”。推行省域“总对总”不动产抵押登记联办平台建设,打通了省不动产登记一窗云平台和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省全覆盖、抵押登记“一次不用跑”。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召开工作推进会,组织业务培训,全力推进“总对总”抵押登记联办平台建设。(三)全域规范。通过精心梳理抵押登记流程和申请资料,实现全省“八统一”,通过迭代升级和应用推广,推动联办系统改进完善。

  (一)实现抵押登记“零资料、零次跑、零接触”。通过“总对总”共享协作机制,实现银行查询、合同签订、贷款审批、抵押登记与贷款发放无缝衔接。通过在线申请、文件电子化材料共享和传送,实现银行和借款人申请“零资料”,办事“零次跑”,人员“零接触”。(二)实现抵押贷款“减时间、减成本、减风险”。通过对融资、转贷、续贷、展期及涉及的签订抵押合同、办理抵押登记实行“一站式”服务,实现无缝对接,减少了过桥资金,抵押人的融资压力切实得到缓解。通过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有效缩短了从申请抵押贷款到不动产抵押登记全流程的办理时长。通过支撑银行对抵押物信息的实时获取,大幅提升信贷业务的安全管控力度,从原3个月缩减至T+1天,推动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三)有效提升服务质效,实现惠民利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截至2022年10月,浙江省不动产抵押登记协同办理已经覆盖11个地市、189家银行、接入4461个银行网点。全省近70%的不动产抵押贷款抵押环节通过“总对总”抵押登记联办平台办理,累计办理247.40万件抵押业务(日均6000件),涉及金额3.64万亿元,服务企业群众367.36万次,平均办理时长从5-8天缩短至约4小时,办理时长缩短超93%以上,为疫情防控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融资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浙江省金华市从“流程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入手,持续推进不动产抵押登记全流程便捷化办理,围绕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打破常规办理程序,经过多轮业务组合和技术升级,打造“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新模式。一、主要做法(一)政策直通“组合办”。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不动产抵押登记金融协同助企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八条措施高质量推进登记融资无缝对接。一是助力开发建设。针对企业投资建设开发需求,对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转在建建筑物抵押登记的,企业无需先还贷、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注销,直接将纯土地抵押变更为在建建筑物抵押。二是畅通“抵押+转移”。企业不动产在抵押状态下办理权属转移的,可直接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抵押权变更登记。(二)平台直通“线上办”。一是平台直通。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不动产智治”应用平台,搭建“总对总”线上办理系统,延伸登记服务至银行网点,实现不动产查询、抵押、变更、注销等业务网办。二是网链拓延。实现“净地抵押”、“在建建筑物抵押”等工业企业抵押全链业务纳入网办。三是智能辅助办理。将抵押权注销、抵押权预告登记、抵押权预告登记注销等业务纳入智能化辅助审批应用。(三)市域直通“全通办”。一是统一标准。统一全市业务范围、标准、材料清单、办理时限等内容。二是政银协作。与金融机构积极合作,确定接口标准,推动数据共享。与全市52家银行111个分支网点签订“合作协议”,确定业务类型、收件清单、审查要求等。三是信息互通。异地申请、属地审核、线上缴费、电子证照推送,实现就近办、异地办、一次办。(四)服务直通“暖心办”。设置企服专窗,专门受理企业续贷抵押类业务。综合运用“预约”“延时”“周末不打烊”“绿色通道”等举措,助企惠企。常态化对重点企业提供“点对点办、部门联办”等服务。自助服务“不打烊”,实现不动产登记自助查询、自助办理后、自助打证。二、取得成效(一)政策赋能助力企业降本减负。破解企业融资、转贷、续贷、展期办理抵押登记连续贷款的难题,为建设项目提供建设周期融资“零断档”的抵押登记服务,办理时限由原先的15天缩短至1天。2022年至今,办理企业无还本续贷5700余笔,累计抵押金额74.87亿元,为企业节省过桥资金超过8000万元,减少跑动次数1.14万余次。(二)数字赋能助力不动产登记提速增效。抵押登记全链网办,节省两地往返的时间成本,全程“不见面”、“无纸化”,办理时限由原来的2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内,提速75%。全市办结异地企业类不动产抵押登记500多宗,涉及26地131家银行,抵押金额达158.59亿元。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青海省西宁市不动产登记机构与金融机构建立政企合作机制,采取“打通专线、银行申请、信息互联、结果反馈”方式,申请人在银行服务网点外网提交申请资料,登记机构在内网完成无纸化审核并反馈登记结果,把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到创新服务上,真正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不见面办理”。

  延伸不动产登记端口。在银行营业网点设置专门窗口,布设数据专线、配备设备、安排专职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实现系统数据共享。通过不动产登记系统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系统对接,实行数据共享,方便银行网上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

  优化办理流程。银行完成贷款审批的同时,上传抵押合同等不动产抵押登记申请资料,提出抵押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内网审核,审核通过后将登记结果推送至银行金融信贷系统;贷款银行接收不动产登记结果后,可选择自主打印不动产登记证明或现场领取不动产登记证明。目前,西宁市不动产登记机构已与12家在青银行业金融机构及2家州市级公积金中心开展协同合作,办事群众在办理房屋贷款时同步申请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实现“全程网办”。

  节约办事成本。办事企业和群众在银行网点同时办理贷款和抵押登记两项业务,不动产登记实现了“不见面”审批,企业和群众实现登记“零跑路”,节约了办事成本,幸福感和获得感极大提升。

  提升服务效率。抵押贷款和抵押登记同步办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动产抵押登记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节省了办事群众申请贷款和放贷审批时间,让办事群众切实享受到“放管服”改革的红利。

  降低金融风险。贷款银行通过授权自行查询房源信息,既降低了贷款风险,办事企业和群众也无需提供房源证明。

  江苏省南京市深化不动产登记领域“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聚焦企业和群众需求,创新构建“不动产登记+金融”不见面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跑路代替人跑腿、不限办理地点、24小时服务不打烊”,提升办事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信息共享,构建涵盖抵押贷款全生命周期的“不动产登记+金融”不见面服务体系。依托“点对点”专线联通的南京市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服务系统(金融机构)、延伸至银行的“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点和抵押权电子不动产登记证明的全面应用,不动产登记机构与全市37家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息共享、强化工作协同、整合共享资源,建成涵盖抵押贷款全生命周期的“不动产登记+金融”不见面服务体系。一是在贷前,银行经授权可联网查询抵押物登记信息、住房套次信息,满足贷款审批需要。二是在贷中,银行和抵押人“一站式”办理贷款面签和抵押登记线上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审核通过后向银行发送电子不动产登记证明,并提供办理进度线上实时查询。三是在贷后,实时向联网银行推送在押资产的权属变化信息(查封、新设立抵押登记等),结清贷款后由银行线上单方申请抵押权注销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办理,办结后即短信告知抵押人。

  坚持创新赋能,打造覆盖面广、辐射力强、高质量的“网上通办”服务。按照“网上申请、实名认证、电子签名、线上支付、电子证照、电子票据”的模式,积极应用人脸识别、活体检测、证照OCR识别(光学字符识别)、政务云等技术,全面推广应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并协同财政、银行、CA认证(电子认证服务)等单位,攻克线上支付、不动产登记票据电子化、企业用户认证注册、电子签名等技术难关,打造“线上苏小登·南京E”不动产登记网上“一窗办事”平台,实现登记信息查询、抵押权登记、抵押注销等事项异地可办、网上通办。

  提升登记效率。截至2022年6月,向金融机构和企业群众提供各类登记信息查询56万次,抵押权登记全程网办6万件,核发抵押权电子证明98万份,推送在押资产权属变化信息152万条,抵押注销登记全程网办37万件。

  缩短办事时限。通过“不动产登记+金融”不见面服务体系,企业群众和金融机构可网上办理抵押贷款涉及的全部不动产登记事项,从原来至少跑4趟变为“零跑腿”,节省4个工作日以上时间,办理成本显著降低,服务体验明显优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无接触的“不动产登记+金融”不见面服务显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免责声明:除非特别注明,国脉电子政务网所载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国脉电子政务网,政府CIO的思想阵地与交流平台,5000位政府CIO在这里读懂“互联网+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