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突破: 城市党报的 “针尖” 思维

发布日期:2024-08-13 18:54:49

  站在短视频风口,苏报集团利用数据、智能等技术手段寻求“亮点”突破,形成自己的“针尖”思维。因势而谋,“谋”在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发挥内容创意生产的优势;应势而动,“动”在同一题材不同视角、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字记者原创视频有“温度”;顺势而为,“为”在守正创新、努力形成专业化表达方式。

  2018年11月,正是报纸发行征订的繁忙时节,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苏报集团”)却举办了一场员工短视频大赛。比赛将原先从事“两微一端”视频采编的人员和报纸摄影记者列为专业组,原先从事文字采编的人员和集团其他部门员工列为业余组。比赛规定,作品题材不限,时长不超过90秒。经过近一个月的比拼,两个组别报送的50多件作品中各有10件获奖。令人欣喜的是,拍视频的把内容拍出了新意,端相机的把无人机玩得不错,而只会握笔的手也把声像作品搞得很有特色。今年年初,苏报视频视觉融媒中心正式组建,以专业化的态度全面参与短视频等声像传播。同时组建的还有苏报文创融媒中心,承担集团所有网络媒体的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制作和营销。

  媒体传播格局巨变的大势已不必多言。有数据显示,短视频在经历了2018年的爆发式增长和行业监管整治之后,已逐步走上精品化发展的轨道,并“无意中”肩负起了传播正能量的责任。①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来分析,传播风口的这一波大调整,让原本已跟跑得很艰辛的纸媒更加雪上加霜。

  遵照习“1·25”重要讲话精神,不仅要积极参与,加快向纵深发展;更要牢记使命,守正创新。一直习惯于“妙手著文章”的城市党报如何因势而谋?

  “谋”在如何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从2017年下半年起,苏报集团有计划、分步骤实施融媒改革,按照“大编辑中心+垂直采编部门”的模式,进行了较为彻底的采编组织架构重组,并进行了采编系统生产流程再造,形成以总编调度中心为龙头,以每日三会为抓手的策采编播发全链条全流程运作机制。同时,在第三方专业公司参与下,实现了员工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绩效管理的转型。这次融媒改革,打破了集团各媒体之间的藩篱,初步实现了以移动优先、内容为本为方向的新闻生产资源整合。②在视频内容生产上,苏报集团早几年就陆续展开,融媒改革启动后,更借助集团旗下引力播APP的移动传播优势,把新闻活动和营销活动的视频直播、图文直播作为重点项目来打造。目前,引力播APP每周都有三四场直播活动,每次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围观。为改革开放40周年拍摄的微电影《风起江南》在学习强国江苏平台上线,彰显了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明显优势。我们认为,伴随着短视频风口的激烈竞争,城市党报不但不能缺位,而且要紧紧跟上。

  “谋”在如何发挥内容创意生产的优势。短视频已让媒体传播手段、信息交互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把握住这个机会就没有未来。就媒介文化的视角而言,短视频兴起的最初动因,不过是新技术驱动下张扬个性的时尚表达。正如专家指出的,它的负面影响在于“认同性被平面化和浅薄化为诸如时尚、外表和消费等事物,人们以这些东西确定自己的形象、财产和生活方式等。”③因此,城市党报的短视频生产必须“守正”,按照“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的要求,要在增强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上下苦功。城市党报在内容生产上应该具有优势,比如苏报集团对新闻精品生产一直长抓不懈,16个中国新闻奖的荣誉在全国地市报中独树一帜。短视频也应如此,能否吸引受众,获得广泛关注,甚至成为“网红”,我们认为内容创意生产仍是关键。就城市党报而言,彰显自身优势,既要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原则,也要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关系、渠道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涵的关系、自我表达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以及地域特征与无边界传播的关系。

  “谋”在如何构建符合城市党报特点的运行机制。经过近几年的媒体融合发展,中央级媒体的“中央厨房”发展优势基本显现,县域融媒中心制的改革方向也尘埃落定。城市党报或者说城市主流媒体似乎“上不连天线,下不接地气”。但从苏报集团的实践来看,紧紧围绕城市特色,寻求“亮点”突破,依然会出现现象级作品。比如,香港回归20周年时习一句“苏州过后无艇搭”的专家网友互动,引力播APP照样获得千万以上“围观”;2018年江南一场大雪,苏报记者无人机空中看古典园林的短视频和图片一度爆红网络。从供应链“微笑曲线”的视角看短视频风口,附加值更多体现在创意设计(内容策划)和市场营销两端,而处于中间环节的产品制造附加值最低。就短视频产品而言,它供给市场,需要得到关注和认可,否则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果城市党报发挥内容创意优势,抬高“微笑曲线”两端,让短视频作品更有新意、内涵,同时努力补短板,形成自己从文字脚本到声像制作、营销推广的短视频供应链,就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谋而后动。面对短视频的风口浪尖,面对无边界平台的传播格局,城市党报无论在资源、资金、技术、人力等关键要素方面,还是在传播力、影响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与更高层级的媒体平台相比。如何动?苏报集团的做法是,暂且把PGC、UGC之类的“平台梦”搁置起来,紧紧依托沿海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通过“亮点”突破形成自己的“针尖”思维,盯住顶尖和头部。只有不断创意出高质量的好作品甚至现象级产品,才能在短视频“汪洋”中脱颖而出。

  “动”在同一题材不同视角。一分钟,苏州会发生什么?城市一分钟,并不算一个新鲜的形式,许多城市都拍过,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以最直观的数据来展现城市的发展成就。苏报融媒出品的《苏州一分钟》短视频,同样是以数据作为主线,但视角新鲜:一分钟,市民可在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上行走125步;一分钟,42人来到沙家浜接受爱国教育;一分钟,新增绿地面积6.66平方米;一分钟,印刷《苏州日报》600份;一分钟,收割本地稻谷69.4斤;一分钟,苏州市外贸进出口额429.76万元;一分钟,绣娘刺绣穿针20次;一分钟,17名游客迈进拙政园感受江南雅兴……数据毕竟还是抽象的,如何让受众有更直观的印象,就需要把镜头视角更具体化、更形象化、更生活化。就新闻专业而言,拍短视频和拍照片、写新闻是一样的,都需要寻找好的视角。《苏州一分钟》里,我们以受众“代入感”的用户思维抓住了“Show”的互动内容,甚至把自己也融到了这一分钟里——印刷《苏州日报》600份。同时上线的苏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短视频,只有三句文字:有深度的思索,有高度的视角,有温度的讲述。作为一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由城市党报来叙述城市,网友说“内涵就是不一样”。

  “动”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8年秋,一组《苏州大米》系列短视频风靡苏州大街小巷,随之带动的是地产大米的畅销和“苏州大米”品牌价值的迅速提升。重塑“苏州大米”品牌是苏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回应前些年“鱼米之乡无大米”的公众关切。《苏州大米》系列短视频由形象片、短故事片、动画版、妈妈版、农民版等多个版本组成,是苏报集团与苏州市农委战略合作推广地产农副产品方案的一部分。这组系列短视频区别于一般的广告宣传片,我们在内容上增加了丰富的故事情节,以更小的视角切入,通过不同群体的乡愁,来表达大米所承载的各种情感——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苏州情、土地情,以此引发广大市民源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比如,在外地工作三年的女儿“没有一刻不在想念妈妈做的饭”,送外卖的儿子在他乡独自打拼时终于体会到父亲种地的艰辛……这一个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镜头,却深深地走进了公众的心坎里。与这一组短视频相配合的,还有苏报集团的全媒体呈现,包括深度报道、视频直播、航拍、征集广告语、闹市区烧饭市民现场评选、电商销售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拓展了“苏报融媒”表达方式,让我们在收获满满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不俗的经济效益。

  “动”在文字记者原创视频有“温度”。与《苏州一分钟》和《苏州大米》制作团队相对专业不同,《40年匠心坚守:观前最后的修鞋匠》是集团文字记者的原创短视频,从标题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视频所讲述的内容,而视频的脚本就是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虽然从拍摄画面、角度、手法等技术层面来看,这部90余秒的短视频存在着许多瑕疵,但它充满“温度”和正能量。更可贵的是,文字记者将原先写脚本“天下无敌”的短视频供应链连接完整起来,成为城市党报“亮点”突破并抬高“微笑曲线”两端的开脑洞案例。

  我们认为,苏报集团短视频作品带来的不仅是融媒改革的些许成果,更提振了一度“哀鸿遍野”的员工们的斗志。通过短视频作品讲好身边的故事,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是城市党报短视频作品的要义。同时,也向年轻用户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除了会办报纸,城市党报也在积极参与更符合全媒体时代要求的传播方式。而且我们的作品更有温度、深度,更具正能量,还有别人做不到的互动体验和意外惊喜。

  在前互联网时代,城市党报的外部环境是区域性分层化的,它的传播范围与城市管辖范围几乎重合,它的内部组织架构则是板块状的,如几张报纸各有分工,也互有竞争。在媒体资源相对垄断的时代,这种内敛型闭环确实比较有效。而互联网时代,信息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正如习指出的那样,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全媒体的开放性,使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短视频风口来看,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必然性。前提当然是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以及5G的呼之即出,大大降低了制作、观看短视频的技术门槛。而从媒介文化的视角看,短视频有着年轻化、去中心化的特征,人人都能成为“主角”,都是一个传播点,顺应了年轻人自我、个性的态度。当然,还有一种从众心理,仿佛不看短视频就跟不上时代了。

  “为”在守正创新。党媒姓党,守正是基础,创新是手段。没有守正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而没有创新的守正也是无本之木。因此,守正和创新缺一不可。积极向上、温暖人心的内容创意是短视频作品的价值所在。但无论守正创新还是具体的内容创意生产,关键在人。正如习所指出的“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关键是人才优势”。城市党报虽有一支新闻专业团队,但这支队伍能否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亟须转变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有学者分析,传统媒体时代争夺的是眼球,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流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就是场景。场景传播的到来依托技术支撑,实质就是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④城市党报要提供个性化、社交化、垂直化的短视频产品服务,就需要在内容、形式、社交、场景等四要素维度进行创新。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采编生产的思维方式。苏报集团的探索与实践表明,短视频生产在内容上恰恰要固守本土,善于讲好具有生命力的本土故事,这也是城市党报无可替代的优势资源;在形式上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的表达方式,甚至有报纸已喊出了“忘掉一张报纸”的口号;在社交上则要成为内容服务专业户,通过更多渠道裂变式传播提升影响力;在场景上要从受众场景转变到用户场景,既要引导,更要服务。

  “为”在努力形成专业化表达方式。短视频风口极大满足了公众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个性需求,但同时也“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要求城市党报的短视频作品不仅是“Show”,更是引导和服务。因此好的创意、好的内容只是成功的基础,而守正的专业化表达方式才是短视频作品的“亮点”。苏报集团正在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视频专业团队,并已经完成了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整合,今年还会以更大力度推进。但就城市党报而言,除了打造视频专业团队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实现全员转型,壮大专业化表达的群体,从而提升短视频生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供应链视角看,城市党报在全媒体时代所必需的数据、智能、协同等团队三要素方面都任重道远,但如何在协同的思维框架中利用数据、智能等技术手段寻求“亮点”突破,正是城市党报“针尖”思维的逻辑。

  ②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融媒改革情况可参见李勇:《打造媒体融合命运共同体》,《新闻战线期;胡其生等:《不畏浮云遮望眼融媒时代再出发》,《城市党报研究》2019年第3期。

  ③[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441~442页。

  ④[美]罗伯特·斯考伯等:《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1页。

  站在短视频风口,苏报集团利用数据、智能等技术手段寻求“亮点”突破,形成自己的“针尖”思维。因势而谋,“谋”在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发挥内容创意生产的优势;应势而动,“动”在同一题材不同视角、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字记者原创视频有“温度”;顺势而为,“为”在守正创新、努力形成专业化表达方式。

  2018年11月,正是报纸发行征订的繁忙时节,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苏报集团”)却举办了一场员工短视频大赛。比赛将原先从事“两微一端”视频采编的人员和报纸摄影记者列为专业组,原先从事文字采编的人员和集团其他部门员工列为业余组。比赛规定,作品题材不限,时长不超过90秒。经过近一个月的比拼,两个组别报送的50多件作品中各有10件获奖。令人欣喜的是,拍视频的把内容拍出了新意,端相机的把无人机玩得不错,而只会握笔的手也把声像作品搞得很有特色。今年年初,苏报视频视觉融媒中心正式组建,以专业化的态度全面参与短视频等声像传播。同时组建的还有苏报文创融媒中心,承担集团所有网络媒体的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制作和营销。

  媒体传播格局巨变的大势已不必多言。有数据显示,短视频在经历了2018年的爆发式增长和行业监管整治之后,已逐步走上精品化发展的轨道,并“无意中”肩负起了传播正能量的责任。①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来分析,传播风口的这一波大调整,让原本已跟跑得很艰辛的纸媒更加雪上加霜。

  遵照习“1·25”重要讲话精神,不仅要积极参与,加快向纵深发展;更要牢记使命,守正创新。一直习惯于“妙手著文章”的城市党报如何因势而谋?

  k8凯发官网

  “谋”在如何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从2017年下半年起,苏报集团有计划、分步骤实施融媒改革,按照“大编辑中心+垂直采编部门”的模式,进行了较为彻底的采编组织架构重组,并进行了采编系统生产流程再造,形成以总编调度中心为龙头,以每日三会为抓手的策采编播发全链条全流程运作机制。同时,在第三方专业公司参与下,实现了员工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绩效管理的转型。这次融媒改革,打破了集团各媒体之间的藩篱,初步实现了以移动优先、内容为本为方向的新闻生产资源整合。②在视频内容生产上,苏报集团早几年就陆续展开,融媒改革启动后,更借助集团旗下引力播APP的移动传播优势,把新闻活动和营销活动的视频直播、图文直播作为重点项目来打造。目前,引力播APP每周都有三四场直播活动,每次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围观。为改革开放40周年拍摄的微电影《风起江南》在学习强国江苏平台上线,彰显了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明显优势。我们认为,伴随着短视频风口的激烈竞争,城市党报不但不能缺位,而且要紧紧跟上。

  “谋”在如何发挥内容创意生产的优势。短视频已让媒体传播手段、信息交互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把握住这个机会就没有未来。就媒介文化的视角而言,短视频兴起的最初动因,不过是新技术驱动下张扬个性的时尚表达。正如专家指出的,它的负面影响在于“认同性被平面化和浅薄化为诸如时尚、外表和消费等事物,人们以这些东西确定自己的形象、财产和生活方式等。”③因此,城市党报的短视频生产必须“守正”,按照“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的要求,要在增强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上下苦功。城市党报在内容生产上应该具有优势,比如苏报集团对新闻精品生产一直长抓不懈,16个中国新闻奖的荣誉在全国地市报中独树一帜。短视频也应如此,能否吸引受众,获得广泛关注,甚至成为“网红”,我们认为内容创意生产仍是关键。就城市党报而言,彰显自身优势,既要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原则,也要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关系、渠道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涵的关系、自我表达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以及地域特征与无边界传播的关系。

  “谋”在如何构建符合城市党报特点的运行机制。经过近几年的媒体融合发展,中央级媒体的“中央厨房”发展优势基本显现,县域融媒中心制的改革方向也尘埃落定。城市党报或者说城市主流媒体似乎“上不连天线,下不接地气”。但从苏报集团的实践来看,紧紧围绕城市特色,寻求“亮点”突破,依然会出现现象级作品。比如,香港回归20周年时习一句“苏州过后无艇搭”的专家网友互动,引力播APP照样获得千万以上“围观”;2018年江南一场大雪,苏报记者无人机空中看古典园林的短视频和图片一度爆红网络。从供应链“微笑曲线”的视角看短视频风口,附加值更多体现在创意设计(内容策划)和市场营销两端,而处于中间环节的产品制造附加值最低。就短视频产品而言,它供给市场,需要得到关注和认可,否则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果城市党报发挥内容创意优势,抬高“微笑曲线”两端,让短视频作品更有新意、内涵,同时努力补短板,形成自己从文字脚本到声像制作、营销推广的短视频供应链,就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谋而后动。面对短视频的风口浪尖,面对无边界平台的传播格局,城市党报无论在资源、资金、技术、人力等关键要素方面,还是在传播力、影响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与更高层级的媒体平台相比。如何动?苏报集团的做法是,暂且把PGC、UGC之类的“平台梦”搁置起来,紧紧依托沿海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通过“亮点”突破形成自己的“针尖”思维,盯住顶尖和头部。只有不断创意出高质量的好作品甚至现象级产品,才能在短视频“汪洋”中脱颖而出。

  “动”在同一题材不同视角。一分钟,苏州会发生什么?城市一分钟,并不算一个新鲜的形式,许多城市都拍过,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以最直观的数据来展现城市的发展成就。苏报融媒出品的《苏州一分钟》短视频,同样是以数据作为主线,但视角新鲜:一分钟,市民可在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上行走125步;一分钟,42人来到沙家浜接受爱国教育;一分钟,新增绿地面积6.66平方米;一分钟,印刷《苏州日报》600份;一分钟,收割本地稻谷69.4斤;一分钟,苏州市外贸进出口额429.76万元;一分钟,绣娘刺绣穿针20次;一分钟,17名游客迈进拙政园感受江南雅兴……数据毕竟还是抽象的,如何让受众有更直观的印象,就需要把镜头视角更具体化、更形象化、更生活化。就新闻专业而言,拍短视频和拍照片、写新闻是一样的,都需要寻找好的视角。《苏州一分钟》里,我们以受众“代入感”的用户思维抓住了“Show”的互动内容,甚至把自己也融到了这一分钟里——印刷《苏州日报》600份。同时上线的苏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短视频,只有三句文字:有深度的思索,有高度的视角,有温度的讲述。作为一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由城市党报来叙述城市,网友说“内涵就是不一样”。

  “动”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8年秋,一组《苏州大米》系列短视频风靡苏州大街小巷,随之带动的是地产大米的畅销和“苏州大米”品牌价值的迅速提升。重塑“苏州大米”品牌是苏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回应前些年“鱼米之乡无大米”的公众关切。《苏州大米》系列短视频由形象片、短故事片、动画版、妈妈版、农民版等多个版本组成,是苏报集团与苏州市农委战略合作推广地产农副产品方案的一部分。这组系列短视频区别于一般的广告宣传片,我们在内容上增加了丰富的故事情节,以更小的视角切入,通过不同群体的乡愁,来表达大米所承载的各种情感——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苏州情、土地情,以此引发广大市民源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比如,在外地工作三年的女儿“没有一刻不在想念妈妈做的饭”,送外卖的儿子在他乡独自打拼时终于体会到父亲种地的艰辛……这一个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镜头,却深深地走进了公众的心坎里。与这一组短视频相配合的,还有苏报集团的全媒体呈现,包括深度报道、视频直播、航拍、征集广告语、闹市区烧饭市民现场评选、电商销售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拓展了“苏报融媒”表达方式,让我们在收获满满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不俗的经济效益。

  “动”在文字记者原创视频有“温度”。与《苏州一分钟》和《苏州大米》制作团队相对专业不同,《40年匠心坚守:观前最后的修鞋匠》是集团文字记者的原创短视频,从标题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视频所讲述的内容,而视频的脚本就是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虽然从拍摄画面、角度、手法等技术层面来看,这部90余秒的短视频存在着许多瑕疵,但它充满“温度”和正能量。更可贵的是,文字记者将原先写脚本“天下无敌”的短视频供应链连接完整起来,成为城市党报“亮点”突破并抬高“微笑曲线”两端的开脑洞案例。

  我们认为,苏报集团短视频作品带来的不仅是融媒改革的些许成果,更提振了一度“哀鸿遍野”的员工们的斗志。通过短视频作品讲好身边的故事,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是城市党报短视频作品的要义。同时,也向年轻用户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除了会办报纸,城市党报也在积极参与更符合全媒体时代要求的传播方式。而且我们的作品更有温度、深度,更具正能量,还有别人做不到的互动体验和意外惊喜。

  在前互联网时代,城市党报的外部环境是区域性分层化的,它的传播范围与城市管辖范围几乎重合,它的内部组织架构则是板块状的,如几张报纸各有分工,也互有竞争。在媒体资源相对垄断的时代,这种内敛型闭环确实比较有效。而互联网时代,信息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正如习指出的那样,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全媒体的开放性,使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短视频风口来看,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必然性。前提当然是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以及5G的呼之即出,大大降低了制作、观看短视频的技术门槛。而从媒介文化的视角看,短视频有着年轻化、去中心化的特征,人人都能成为“主角”,都是一个传播点,顺应了年轻人自我、个性的态度。当然,还有一种从众心理,仿佛不看短视频就跟不上时代了。

  “为”在守正创新。党媒姓党,守正是基础,创新是手段。没有守正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而没有创新的守正也是无本之木。因此,守正和创新缺一不可。积极向上、温暖人心的内容创意是短视频作品的价值所在。但无论守正创新还是具体的内容创意生产,关键在人。正如习所指出的“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关键是人才优势”。城市党报虽有一支新闻专业团队,但这支队伍能否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亟须转变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有学者分析,传统媒体时代争夺的是眼球,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流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就是场景。场景传播的到来依托技术支撑,实质就是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④城市党报要提供个性化、社交化、垂直化的短视频产品服务,就需要在内容、形式、社交、场景等四要素维度进行创新。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采编生产的思维方式。苏报集团的探索与实践表明,短视频生产在内容上恰恰要固守本土,善于讲好具有生命力的本土故事,这也是城市党报无可替代的优势资源;在形式上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的表达方式,甚至有报纸已喊出了“忘掉一张报纸”的口号;在社交上则要成为内容服务专业户,通过更多渠道裂变式传播提升影响力;在场景上要从受众场景转变到用户场景,既要引导,更要服务。

  “为”在努力形成专业化表达方式。短视频风口极大满足了公众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个性需求,但同时也“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要求城市党报的短视频作品不仅是“Show”,更是引导和服务。因此好的创意、好的内容只是成功的基础,而守正的专业化表达方式才是短视频作品的“亮点”。苏报集团正在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视频专业团队,并已经完成了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整合,今年还会以更大力度推进。但就城市党报而言,除了打造视频专业团队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实现全员转型,壮大专业化表达的群体,从而提升短视频生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供应链视角看,城市党报在全媒体时代所必需的数据、智能、协同等团队三要素方面都任重道远,但如何在协同的思维框架中利用数据、智能等技术手段寻求“亮点”突破,正是城市党报“针尖”思维的逻辑。

  ②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融媒改革情况可参见李勇:《打造媒体融合命运共同体》,《新闻战线期;胡其生等:《不畏浮云遮望眼融媒时代再出发》,《城市党报研究》2019年第3期。

  ③[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441~442页。

  ④[美]罗伯特·斯考伯等:《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