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媒体业迎来“新闻人博主”时代!

发布日期:2024-06-28 06:59:29

  k8凯发官网视频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路在何方?2021年Vlog新闻的探索步伐加快,新选题、新手法使得主持人、出镜记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记者Vlogger。

  “我的心是冰冰的”,每当央视总台记者王冰冰出现在视频画面中,这样的弹幕留言就会铺天盖地地映入用户的眼帘。从2021年的两会、《央young之夏》、《你好生活》(第三季)、《中秋诗词小会》、“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到2021年12月11日上线推出的《东日暖央young》,央视总台的诸多大型IP融媒体活动海报中,王冰冰始终处于C位。作为央视总台的一名记者,“王冰冰”这三个字代表着数据流量、社会关注度以及用户的注意力,她的“火爆”使得主流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打造具有全社会关注度的“网红”记者、主持人的专业价值、商业价值的重要性。

  与王冰冰的“一夜成名”不同的是,新闻机构中的主持人、出镜记者想要获取流量,打造移动端视频产品是主要路径。主流媒体报道者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与其他频道的同行争夺观众,而是在市场化的社交平台上与不同垂类的博主、UP主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压力之大、创作之难可想而知。纵观抖音、快手、B站等各视频社交平台,媒体人努力地想从自己的媒体圈子进入普通用户的“朋友圈”,在短视频报道内容创作的探索中,努力获取“流量的密码”。

  作为新闻内容生产的重要阵地,广电媒体的报道者们力图在新闻短视频领域有所建树。在社交热点、新闻热点的驱动下,他们积极参与视频平台的热榜活动,整合现有资源,利用短视频这一形式,努力打造具有一定舆论影响力的新闻视频产品。

  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主流媒体从围绕节目打造内容逐渐向围绕IP打造内容转变。回首2021年广电主流媒体生产的新闻短视频产品,不难发现主持人、记者在这一赛道里,深耕于Vlog新闻、热点评论这两条分赛道。他们以新闻报道作为内容生产的来源,以自媒体博主的短视频产品为参考样本,不断探索出具有媒体属性的新闻类视频产品。康辉Vlog再度上线、@小强快评、@新闻姐热评不断,当用户拿着手机看新闻的时候,画面中的主持人、记者俨然已经成为一名新闻博主。

  从来没有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像Vlog新闻这样如此重视报道者,每一位记者Vlogger的名字一定会“被看见”。记者Vlogger走到这一步,花了三年多的时间。

  (一)移动端:出镜记者的消失。2016年泛资讯类短视频上线,电视新闻一统天下的报道格局被打破,以“梨视频”、新京报“我们视频”为代表的移动端资讯视频产品火速占领用户市场。人们发现新闻报道不再称为“片子或者VCR”,取而代之的是“视频”两个字。改变的不只是字眼,还有内容。打开这些视频产品,用户发现新闻变得不一样了。从注重新闻的5W1H为主的电视新闻叙事风格向以传播点、情绪点为主的移动端短视频方向转移。这些视频里没有新闻主播播报导语、新闻配音、空镜头,取而代之的是大字幕、BGM、有效画面。一些突发事件的画面素材大多来源于监控录像或者行车记录仪,而非记者拍摄的现场画面。

  新闻叙事方式的改变不仅让电视新闻制作者猝不及防,也让依托于电视新闻生存的出镜记者遭遇“碾压”。车祸、火灾等突发新闻事件,泛资讯类短视频几组监控录像画面就把事情交代清楚了,再也不需要出镜记者在现场走走停停地还原事件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了面前,移动端传播背景下,出镜记者没有了内容出口。

  (二)Vlog新闻让记者重回现场。时间回到2019年初,拥有着丰富报道经验和良好新闻素养的出镜记者,在短视频赛道寻找出口。新京报我们视频《紧急呼叫》栏目联合腾讯新闻推出了调查类短视频报道《重返现场》的同时,从自媒体博主和UP主平移过来的Vlog这一短视频形式开始被很多媒体记者运用在新闻机构的内容生产上。

  2019年两会期间,一种新型的视频报道方式引起业界关注——标有“Vlog”英文字样的“Vlog新闻”短视频产品出现在各大新闻客户端。用户发现,这类视频大多是记者们举着杆,面对手机镜头在新闻现场做报道。中国日报的彭译萱的Vlog新闻让人眼前一亮,2019年11月11日@大国外交最前线康辉Vlog新闻的上线使得媒体从业者清晰地意识到Vlog新闻的优势所在。2020年央视新闻记者张竣在武汉拍摄制作了34期Vlog新闻,一跃成为行业标杆。

  什么是Vlog新闻呢?Vlog新闻是指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面对镜头,以第一视角、等多种方式,真实记录自己参与、体验新闻事件的过程,并以讲述的语态将感受性信息表达出来,在交互式的传播中,使用户通过移动端沉浸到新闻现场。[1]

  Vlog新闻强调沉浸感、交互性。沉浸,是利用记者的第一视角,将用户代入新闻现场,使之沉浸其中。这样观众(用户)不再是旁观者、围观人,而是参与者、体验者。交互是指记者将现场信息通过语言予以外化时,拨动用户的情绪,唤起用户的情感共鸣。以往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侧重于事实性信息的传递,而Vlog新闻则要求记者以感受性方式讲述出来。

  同样的新闻现场、不一样的信息表达,主流媒体记者面对移动端的用户,专业认知需要提升的同时,专业能力的升级同样刻不容缓。

  (三)沉浸感、人格化表达、记录性助力记者Vlogger“博主化”。2021年媒体从业者在Vlog新闻报道领域的探索给我们带来许多崭新的启示,沉浸感的呈现、人格化表达的实现、记录性的再现,相较于2020年的Vlog新闻有了长足的进步。该领域央视新闻一直走在国内主流媒体的最前沿,这些探索为2022年Vlog新闻的发展寻找到了新方向。

  Vlog新闻需要出镜记者通过镜头画面和有声语言将用户带入新闻现场,使之沉浸其中。央视新闻客户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推出的《在“祖国心脏”里“熬夜”是有多难忘》《燃!一百响炮声是怎样炼成的?》两则“时政Vlog”新闻报道中,将沉浸感做足做透。当网友跟着记者沉浸在凌晨3点的广场、沉浸在震耳欲聋的礼炮训练场时,记者Vlogger 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新闻现场体验感。出镜记者江雨晨、沈忱、杨新禹一改央视记者的报道姿态,与其说他们是报道者,不如说他们是活跃在现场的“新闻博主”。

  感受性表达是这两条Vlog新闻又一亮点。沈忱在《在“祖国心脏”里“熬夜”是有多难忘》最后说的这段话,从自身出发,情真意切。“下一个这样的大场面,应该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那时候我已经年过花甲,我最年轻的同事雨晨也50多岁了,我们坐在屏幕前会看到这个国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时候也会肯定地想起年轻时努力的自己。”自然、朴实的感受,像极了一位博主体验后的自我照射。

  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出镜记者刘仲萌在《百年百城》系列报道中做了两期财经新闻Vlog,他的人格化表达给网友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鹿祖籍在非洲,出生在云南,现在户口落在了湖州。长颈鹿最高的四米多,也就是说人家站在一楼的话,稍微一抬头就能看见二楼在做啥饭。”如此接地气的表达,使得财经新闻Vlog充满了烟火气。

  在谈及Vlog新闻报道中的表达时,刘仲萌介绍说:“原来跑突发新闻做直播连线时,需要我表达规整、严谨、简短。如果是这则报道,一开始我可能在现场这么说。‘天目山脚下的长颈鹿庄园,依托绿色生态和宠物互动,在今年十一假期每天吸引游客5000人次,总收入超过500万元。’但在Vlog新闻里我需要这样说,‘我也想喂小浣熊,但你看看现在有多少人。你得排队,这是庄园里的明星’。”

  同样的信息,Vlog新闻里需要的是感受性和人格化的表达。每天5000人次的参观量是一个数据,出镜记者需要把数据具体化、场景化。在处理莫干山民宿、野生动物园这些新闻现场时,刘仲萌说他的脑海里反复出现的是“如果是一位旅行博主他会怎么说呢,”由此可见,记者Vlogger是在利用专业思维观察现场,用博主语言呈现现场。

  对于主流媒体的报道者来说,Vlog新闻报道从事实性信息拓展到感受性信息,从规整严谨表达过渡到人格化表达,这其中的探索与发现虽然艰难,但想要转型成功就得尝试这一条路。

  2021年11月16日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大国外交最前线一天之内连续推出四期康辉Vlog,央视新闻在重大题材的报道中采用这样的新媒体打法,颇为少见。这一创新手法的使用,为央视新闻的短视频内容生产拓宽了道路,也为主流媒体移动端视频产品生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Vlog新闻的特征之一就是记录性,此次@大国外交最前线推出的康辉Vlog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此次中美元首视频会晤。11月1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在会晤关键时间节点发布Vlog新闻,从内容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康辉身在现场、跟踪报道、近距离的观察。8:40发出第一条:《中美元首视频会晤现场准备工作有序进行》,11:03发出第二条:《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正在进行》,11:45发出第三条:《上半场会谈时间延长近半小时 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最新看点》,13:44发出第四条:《中美元首会谈结束 外交部副部长谢峰回应会谈成果》

  细致分析,我们会注意到第一条Vlog新闻是会晤前,康辉走进核心现场。第二条Vlog新闻是会晤前的拍摄时间,康辉在核心现场。第三条Vlog新闻是上半场结束后,利用休息的15分钟,康辉回到核心现场。第四条Vlog新闻在会谈现场的门口采访外交部副部长谢峰,再次触达核心现场。记录性、现场感、直播态、瀑布流——@大国外交最前线将以往小屏直播才会使用的“内容沉淀”方法运用到Vlog新闻的制作分发中,值得学习与借鉴。

  (四)Vlog新闻为IP打造助力。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主流媒体从围绕节目打造内容逐渐向围绕IP打造内容转变。Vlog新闻这一报道形式恰恰可以为主持人、出镜记者个人IP的打造做最有力的加持。从“主播说联播”到“时政Vlog”再到“@大国外交最前线”,央视新闻在时政新闻领域不断尝试,力图在内容上、主播以及记者的IP打造上下功夫。平台力图为自己的主持人、记者做内容上的加持,更希望主播、记者们可以努力适应新媒体端对其业务能力的要求。平台的红利需要个人IP,个人IP也同样需要平台扶持。

  2022年主流媒体在Vlog新闻的生产与分发上会继续发力,制作出符合Vlog这一短视频形式气质的视频产品,以往那种短视频新闻现场报道与Vlog新闻现场报道难以区分的问题,有望在这一年得以缓解。除了Vlog新闻之外,2021年短视频新闻评论同样出现“博主化”的倾向,2022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打开抖音,用户可以刷到一些新闻人博主,就最新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个人观点。他们扎实的新闻功底、丰富的报道经验,极具说服力的语言表达,帮助用户观察生活,思考现实。翻开他们个人账号的主页不难发现,这些高频率更新的新闻评论博主大多隶属于某一新闻机构。比如抖音视频平台上,这三位具有媒体身份的新闻评论博主:@新闻姐,浙江城市之声主持人,794万+粉丝,视频作品530+,获赞1.4亿+,置顶视频中最高点赞量达219.9万;@小强快评,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曾小强工作室《小强快评》官方账号,拥有445万+的粉丝,视频作品1100+,获赞5976万+;@小记杨威,江苏广电记者,拥有264.2万+粉丝,视频作品950+,获赞4926.6万。(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12月15日)

  新闻人博主的出现,一改以往新闻评论以平台身份发声的惯例,在个人视频账号发表观点可以更多地表达新闻人自己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诸多看法,大大满足了广大网友对多元化观点的渴求。值得一提的是,社交视频平台还可以将网友观点予以呈现,新闻人博主与网友、网友与网友之间形成多个层级的观点碰撞,大家在评论区的留言也是这类视频的一大看点。

  (一)舆论风险的承担。从电视大屏转战到移动端小屏,媒体人的传播对象由电视机前的观众变成了手机前的用户,评论内容的审核由栏目主编过渡到新闻人博主个人,权利的交接意味着舆论风险的转移。新闻人博主以个人形象而非节目形象出现在社会化、市场化、社交化的视频平台中,新闻评论的尺度、力度与深度都需要博主自我把控,在收获网友粉丝认可的同时,也承担着观点不被公众接受的可能。

  (二)评论意愿的实现。以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无法表达的评论观点,在视频平台上新闻人博主的“自留地”里显然更有实现的可能。网友粉丝对于这些有媒体工作人员身份、但又以个人账号发表观点的期待感、认可度高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主持人个体,究其原因是用户可以在留言区发表个人观点。这与以往电视新闻评论“你说我听”的单一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无论是用户,还是新闻人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个人观点可以有效地满足其评论意愿。

  (三)速度与深度的权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各家媒体在新鲜资讯、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以“读秒姿态”入场,根植于新闻资讯的评论、观点显然无法逃脱“速度”这一魔咒。偏偏评论、观点需要一定时间的思考、分析之后才能给出一个判断。于是,“一定时间”成为新闻人博主生产短视频新闻评论必须面对的难题。平台、舆论场需要新闻人博主们快点拿出观点,而新闻评论生产创作的规律需要评论者谨慎思考。在短视频新闻评论进入快车道时,上线速度与内容深度之间如何权衡,对于新闻博主来说是一个课题。

  无论是记者Vlogger,还是短视频新闻人博主,对于新闻机构中的记者、主持人来说,以个人账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跟新闻报道相关的内容,属于职业行为,而非个人行为,这一点是笔者在此需要重点提醒的。网友信任的是新闻人博主在个人主页中标注的媒体身份,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新闻机构为新闻人博主在用户认知中搭建起了“可看、可信、可跟追”的信任基础。新闻人博主切记不要因为某一视频引起舆论关注而错误地认为是个人的力量所致,忽视了媒体身份在民众中的公信力辐射到了新闻人博主个人身上。

  Vlog新闻也好、短视频新闻评论也罢,新闻主播、出镜记者变身记者Vlogger、新闻人博主皆受移动端视频产品的深刻影响。自2016年泛资讯类短视频上线以来,移动端视频产品发展迅猛,主流媒体从业者不断寻找其发展规律,时刻想跟上脉动的节拍。如今,新闻人博主的时代大幕已经拉开,想有更大作为的新闻人请打开手机,录一段吧。

  [1]宋晓阳,王帅天.试析Vlog新闻报道如何彰显核心属性——以央视新闻客户端《武汉观察》张竣Vlog为例[J].电视研究,2020(4).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晓阳特训营”创始人,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新闻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