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其形成方法是什么?
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组成部分。由于贷款业务实现的周期长、非标准化、流动性差等特征,投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利益来源之一,通过债券、票据等短期标准化资产,以便银行开展流动性管理,满足临时的流动性需求。因此,投资业务也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降低风险、增强流动性的资产业务。 投资业务能够多方面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参与投资业务,能够在贷款之外满足企
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组成部分。由于贷款业务实现的周期长、非标准化、流动性差等特征,投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利益来源之一,通过债券、票据等短期标准化资产,以便银行开展流动性管理,满足临时的流动性需求。因此,投资业务也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降低风险、增强流动性的资产业务。
投资业务能够多方面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参与投资业务,能够在贷款之外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通过证券市场标准化的增信、风险控制、结构化手段,企业的多元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更加充分地运用商业银行资金,从而使全社会的资金得到更充分调动。
其次,商业银行投资业务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在开展投资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同其他主体一同参与金融市场的运作,共同受到金融市场规律的制约,使得全社会投资各方竞争更加充分,资金的流动更加顺畅,提升全社会资金配置效率。
凭借着强大的资金优势,商业银行能够充分调动全社会资金,从而在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充当中间人,为各类机构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的业务。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人意味着商业银行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和占用客户的资金,通过接受委托、提供咨询等形式参与各项金融活动,并以此收取手续费。
中间业务的发展顺应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信用卡业务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满足扩大的消费需求。融资租赁业务具有融资与融物双重职能,是以商品存在形式表现的借贷资本形式。
信托业务基于信任的基础,以委托为方式的财产管理制度。结算业务加快了社会资金流转速度,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果,为企业、个人带来极大便利。
通过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消费者和新型金融机构之间、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了普遍的金融联系,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为各类新型金融业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满足了企业和个人不断增加的金融需求,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条件。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金融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程度和方式都在发生转变,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也存在着与实体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
面对金融化发展对于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发挥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同时避免其对于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形成商业银行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保持商业银行同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的融合关系。金融资本的积累无法脱离产业资本的积累而独立实现,决定了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最终受制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金融化条件下,现代金融资本运动的独立性日益强化,商业银行深度参与金融市场的业务转型过程推动着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表现出同实体经济发展相独立的倾向,在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积累更多金融风险。
因此,在金融化背景下推动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首先就是要保持商业银行同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的融合关系,保持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同实体经济的直接联系。
一方面,商业银行同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的融合关系体现在传统业务的深化发展。金融化过程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使得商业银行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逐渐淡化,但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下。
商业银行仍然能够通过传统存贷款业务对实体经济提供基础支撑,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也是其长期发展的基础,是商业银行避免金融风险过度积累的根本路径。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适应信息技术推动下的金融市场发展,深入挖掘实体经济在新条件下的现实需求,保持传统业务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同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的融合关系体现在新兴业务的合理发展。金融化过程推动着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也为商业银行获取利润提供了更多渠道。
但新兴业务的无序和过度发展造成商业银行脱离实体经济,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害,最终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在新兴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业务发展方向,确立合理的发展路径,使得新兴业务的发展能够适应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推动新兴业务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二、 发挥贷款业务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支持作用。银行贷款必须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相结合,转化为企业生产要素,才能维持企业的社会扩大再生产。
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基本渠道。从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来说,小微企业和科技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不具备在金融市场发债的能力,其发展壮大更多依赖于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
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来说,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和优势所在,商业银行的各类创新性业务建立在贷款业务基础之上,与贷款业务共享客户资源和渠道;从业务本身特点来看,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运作长期资金的主要方式,在资金使用上有优先地位,因而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资金支撑。
金融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受到冲击,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贷款业务方面动力不足。一方面表现为拓展新的贷款客户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表现为维持现有贷款规模出现困难。
发挥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支持作用,关键在于优化贷款结构,即推动商业银行贷款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存在两方面不利于实体经济的特点。
一是风险厌恶导致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倾向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因而不利于小微企业和科技企业;二是路径依赖导致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倾向于固有的客户群体,因而不利于经济转型时期新兴行业的发展,且容易导致僵尸企业的出现。
优化贷款结构,就是要在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推动商业银行建立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贷款模式,破除商业银行风险厌恶和路径依赖对于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
三、 发挥投资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支持作用。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参与直接融资市场的主要渠道,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直接资金支持。与贷款业务不同,直接参与到债券市场的经济主体往往具备较强的实力,也能够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
投资业务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体现在商业银行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流动性支持和融资方式选择,标准化的债券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投资品种和高度灵活的资产转让渠道,非标准化的各类型投资产品也极大提升了实体经济的融资的灵活性。
发挥投资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支持,关键在于优化投资方向,即推动商业银行投资资金流向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域。金融市场创新产品丰富,商业银行采用不同的投资方式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优化投资方向,就是要推动标准化的债券市场和非标准化的投资品种各自发挥独特作用,为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提供最大支持。
四、 发挥同业业务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保障作用。同业业务的良性发展是金融体系高效运转的前提保障,因而也是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条件。
与其他类型业务不同,同业业务对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作用相对间接,但同业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同业业务的发展情况不仅仅是商业银行是否支持实体经济的集中反映,更是商业银行能否支持实体经济的决定条件。
金融化背景下,同业业务有着较强的快速发展动机。金融化的经济环境为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运作实现规模和盈利的迅速提升创造了条件,推升了商业银行过度发展同业业务,也提升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发挥同业业务对于金融体系稳定的保障作用,关键在于形成同业业务平稳规范发展的模式。
一是要充分发挥同业业务在畅通金融体系投融资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二是要推动同业业务规范发展,避免同业业务成为规避监管和短期套利的手段。
三是要建立适应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的同业业务创新发展机制,发挥同业业务创新特点,构建灵活有序的发展环境,推动同业业务发展对于现实需求的及时响应。
五、 发挥中间业务对实体经济的便利作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沟通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重要渠道。虽然中间业务不直接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但能够为实体经济获取资金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推动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
发挥中间业务对实体经济的便利作用,关键在于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建立紧密的联系。一是发挥中间业务的信息传递作用,减少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同时,应避免中间业务对于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
一是要推动中间业务发展同金融体系发展相适应,避免中间业务的过度发展增大金融风险。二是要推动中间业务规范发展,避免中间业务成为资产负债业务的通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