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投资概念 积极提升数据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投资增速放缓,以稳投资实现稳增长变得日益迫切。为此,帮助公众准确把握我国语境下投资领域内的重要概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一,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是出于我国长期以来管理建设项目的需要,综合衡量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固定资本形成作为支出法GDP的一部分,重点刻画投资需求的变化情况。其二,“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高技术投资”等投资领域的热词蕴含着深层含义。房地产投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投资增速放缓,以稳投资实现稳增长变得日益迫切。为此,帮助公众准确把握我国语境下投资领域内的重要概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一,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是出于我国长期以来管理建设项目的需要,综合衡量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固定资本形成作为支出法GDP的一部分,重点刻画投资需求的变化情况。其二,“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高技术投资”等投资领域的热词蕴含着深层含义。房地产投资对GDP增长有重要作用,其贡献率为6.8%;基建投资也不只是“铁公基”项目,未来在新型基础设施与高技术领域内拥有较大的投资空间。其三,为更好弥合投资数据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建议从数据的发布和调查两个层面改进投资数据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的贡献程度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逐渐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而投资的贡献有所减弱。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年来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十一五”末,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全社会投资”)冲高回落,2010年增速降至30%以内。“十二五”时期,全社会投资增速持续下行,2013年增速跌破20%。“十三五”以来,全社会投资增速在低位徘徊,2016年增速降至个位数,2019年全社会投资只比上年增长5.1%(见图1)。对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稳投资的举措,不仅将稳投资作为“六稳”工作的重要方面,而且强调投资具有对优化供给结构发挥关键性作用、提升我国长期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外界对于投资领域一直存在一些质疑和担忧。例如,全社会投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增加了误判中国经济结构的可能,部分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值要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扩大投资意味着迎来新一轮“大水漫灌”,等等。
注:关于2019年同比增速及2018-2019年投资数据的说明,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制度规定,统计部门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上述现象的出现,既有受宏观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和内部结构变化影响的原因,也有对投资领域重要概念的片面理解,进而得出有失偏颇结论因素。因此,准确把握我国投资领域的重要概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对通过稳投资实现稳增长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从“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的异同、部分投资热词的界定、弥合投资数据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等三个方面,对我国投资领域的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为准确把握我国语境下的投资提供一种合理视角[1]。
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是研究我国投资领域的一组重要概念。两者均是反映我国投资总体特征的主要指标,也是常容易混淆误用的投资概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领域重要变化的深刻影响。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改革开放以前,政府对投资具有较强的计划性,且投资项目相对集中于国有和集体单位。国家统计局通过设置固定资产投资指标、采用以投资项目为主的调查方式,有利于项目管理和统计。正因如此,研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主要从行业、建设性质、构成、资金来源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这里的固定资产投资一般是指狭义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一是行业维度。根据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的主要产品种类或主要用途按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一个建设项目一般只隶属于一个国民经济行业。二是建设性质维度。主要是针对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按照整个建设项目情况确定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等建设性质。三是构成维度。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分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类。四是资金来源维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到位资金包括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若无特殊说明,以下简称“固定资本形成”)的概念源于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两部分。可见,固定资本形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净额,类似经济学上的净投资概念。同时,这里所说的固定资产需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资产,主要包括有形固定资本形成(住宅、机器和设备等)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研发支出[2] 、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知识产权产品),而像自然资产、耐用消费品等不属于此类。目前,统计部门按季度发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
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是一对十分重要的投资概念,两者既有交集也有区别。
固定资本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购置费)+5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销售增值
一是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购置费。一方面,固定资本形成要求只能是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才能计入,因土地使用权不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购置费又不能重复计算,故都不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购置费是建设项目应支付的费用,符合固定资产投资衡量的要求。二是5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没有对投资金额作限制,需要在固定资产投资已涉及5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纳入500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同样,固定资产投资不考虑无形固定资产投资,但因其能够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符合固定资本形成的要求。三是商品房销售增值。不同于土地购置费是固定资产投资衡量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成本,商品房销售增值则是固定资本形成所强调最终用户购买商品房的增加值部分,需要纳入核算。
此外,与两者相关的“投资率”概念也常因张冠李戴,容易出现误用的情况。当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分别与GDP作比时,出现了一对新的投资概念,常常都被称为“投资率”。不过,此“投资率”非彼“投资率”,两者有本质区别。首先,固定资本形成与GDP作比具有较强的经济含义,由于固定资本形成是支出法GDP的一部分,此“投资率”意味着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故也称之为“资本形成率”。相反,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作比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对宏观经济数据的标准化,彼“投资率”的经济含义并不大。如,2017年我国有10个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数值要大于同期的地区GDP,只能说明这10个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而同期只有3个省份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要大于同期的地区GDP,意味着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需求远大于最终消费和净出口。
总之,固定资产投资是出于我国长期以来管理建设项目的需要,综合衡量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而固定资本形成是作为支出法GDP的一部分,重点刻画投资需求的变化情况。当解读投资指标与分析投资现象时,应结合两个概念的内在含义、口径范围和数据表现,准确把握并科学开展投资研究。
除了衡量投资总体特征的主要指标外,平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高技术投资”等热词也是我国投资领域的重要概念。不过,这些热词的提法缺乏严谨性,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与对经济的贡献需要准确理解。
从名称上看,“房地产投资”其实是指“房地产开发投资”,即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完成的全部用于房屋建设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的投资额以及公益性建筑和土地购置费等的投资。从投资构成看,房地产投资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三类。其中,其他费用主要是土地购置费,即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费用,按当年实际发生额计入房地产投资。
房地产开发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涵盖了我国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每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并进行全面统计调查。若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房地产归属于第三产业下的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不仅涉及房地产开发经营,而且包括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房地产业生产活动。因此,房地产业投资不仅仅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还涵盖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相比房地产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更具研究价值。从经济学角度看,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投资层面,体现为房地产投资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因为房地产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组成部分,所以可以直接计算其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以及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二是在总需求层面,表现为房地产投资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由于房地产投资并非完全反映投资需求,故需要先间接推算出房地产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本形成,进而才能计算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十三五”以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8.2%,快于同期GDP增速。其中,在投资层面,2018年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5%,其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27.2%;在总需求层面,2018年房地产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为5.6%,而房地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8%(见表1)。
注:1、房地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应的其他费用等数据均以2016年作为基期。2、关于计算房地产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是指当年新增的房地产投资与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关于计算房地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指当年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扣除其他费用)与固定资本形成对GDP增长贡献率的乘积。
“基建投资”的准确提法应为“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建造或购置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的支出。从行业大类看,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邮政业),信息传输和相关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利管理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3个主要行业的投资。从投资规模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到基础设施投资的一半以上,主要源于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较大投资规模;其次是交通运输、邮政业,占比为40%左右,以道路运输业的投资贡献为最多(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曾饱受诟病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项目)这类传统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其只是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一部分,占比约为35%。
注: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交通运输、邮政业”是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础上剔除“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信息传输和相关服务业”是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础上剔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从广义上看,像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领域涉及到有限公共资源配置且具有自然垄断特点,基础设施投资还应包括公用事业领域的投资,其基本对应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投资。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20%左右,广义的基础设施投资则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且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见表3)。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不同于当前我国相对完善的传统基础设施,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投资空间。目前,我国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占比不足5%,规模体量也只有3000多亿元,但未来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注:1、自2018年起,统计部门停止公布分行业投资的累计值。2、新型基础设施是由“信息传输和相关服务业”代表。
“高技术投资”是“高技术产业投资”的简称。从行业大类看,高技术产业分为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两类。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支出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主要涉及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类行业;高技术服务业是指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类行业。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例,2017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14%,而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见图2)[3] 。其中,像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更高,不仅高于到2020年制造业预期的平均水平,而且在到2025年制造业预期的平均水平之上。
图2 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2017年,%)
注:制造业(2017)表示2017年我国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平均水平;制造业(2020)、制造业(2025)分别表示到2020年、到2025年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期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年放缓,2019年增速已降至5.1%,但高技术投资依然“风景这边独好”。2015年以来,高技术投资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快速增长,且逐年扩大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差距,如前者在2019年度高出后者12.2个百分点(见图3)。受此推动,高技术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当然,目前我国高技术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仍不足10%,未来提升空间还很大。从投资结构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约占高技术投资的60%以上。以2017年为例,高技术投资共42912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26187亿元,占比61%,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16725亿元,占比39%(见表4)。
注:自2018年起,统计部门停止公布高技术投资与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累计值。
毋庸讳言,各界质疑投资数据准确性的背后,确实存在部分地方政府虚报投资项目与金额、统计部门频繁调整投资基数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投资数据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差距。有时还会因统计部门不再公布部分投资指标的累计值,造成无法与其他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和印证,从而影响经济解读与研究。尽管有关部门正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试点,但为更好弥合投资数据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建议尽快从数据的发布和调查两个层面改进投资数据质量。
宏观经济数据大多是一个价值量指标,其价值的变化受价格和物量变化两大因素影响。当比较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不同指标在同一时期的变化时,只有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才能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变动。目前,统计部门发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一般都是未剔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且以累计同比的方式按月度发布。在研究和解读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与其他经济指标关系时,就需要特别注意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如,在比较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长速度时,因GDP增长速度是按不变价格发布的,如果直接将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作比,则容易得出与实际相反的结论。事实上,2017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速不仅已在低位徘徊,而且远低于同期的GDP增速(见表5)。在剔除价格因素时,需要引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该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品及取费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当前,我国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调查按季度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1500个城市,6000多家企业,1万多个样本工程,1500个调查规格品和项目。
对于按季度发布的投资数据,建议可同时提供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以保持与GDP增长速度相一致,尽量减少误读数据的可能。对于调整某年度基数的投资数据,建议对以往的历史数据一并做回溯调整,并且不仅仅提供增长率,而且给出累计值,以便于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展对投资的长期趋势研究。
原先以投资项目为调查对象、以形象进度法为核算方法的调查方式容易产生高估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资数据的调查方式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项目集中于国有和集体单位,且项目单位基本配备专职的统计人员,便于开展项目管理和统计工作。当时,投资项目数量可控且较容易跟踪查找,形象进度法也能基本保证对报告期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工程预算造价等核算方面的准确性[4] 。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投资项目数量激增、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直接影响了投资数据调查方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一方面,因投资项目数量多变动大,加大了跟踪调查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同时,基层项目单位的填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难以保证源头数据质量,事后又不易进行核查,这无疑会给投资数据带来较大偏差。另一方面,不少人为因素也容易干扰数据调查。形象进度法对投资的实物工作量、项目进展情况等留有较多人为判断的空间,不仅存在判断上的误差,而且为一些地方采取不正当手段干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提供了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地方通过制定不合实际的投资计划目标导致投资数据存在高估的重要原因。
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
因此,改进原有的投资数据调查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建议调查对象从投资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建立易于跟踪查询的调查机制,避免出现遗漏与重复项目的问题。目前,只有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仍以项目为调查对象,可参照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调查方式经验,逐步转向以法人单位为调查对象。二是继续做好从形象进度法转向财务支出法的核算统计方法的改革工作。有别于形象进度法,财务支出法是由统计部门的专业人员依据投资调查所得的有关财务收支指标进行计算,核算得到的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与增长速度等数据质量将明显提升。当前,相关试点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亟待在全国层面落实新的调查方法。
[1]本文研究的“投资”是基于经济学上的实物资本投资,不同于金融领域的投资。
[2]2016年7月,国家统计局实施了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将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作固定资本形成处理,而改革前是作中间消耗处理。
[3]值得说明的是,受限于《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所涉及的六类行业未曾对外公布统计数据,这里只能以医药制造等8个行业大类的数据作为替代。经比对,《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涉及的六类行业基本覆盖了医药制造等国民经济行业中的8个行业大类。
[4]形象进度法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投资的核算方法,具体是根据已经完成的实物工作量乘以预算单价进行计算。
(徐文舸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