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质量跃升 书写教育华章
凯发在线“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锚定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有”到“优”、由“优”向“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使命和任务。着眼全局、聚焦重点、抓住关键,2023年,一场加快建设高质
凯发在线“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锚定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有”到“优”、由“优”向“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使命和任务。着眼全局、聚焦重点、抓住关键,2023年,一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奏鸣曲旋律激昂。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习强调,“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着眼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一年来,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基础教育改革多点落子、稳扎稳打,走出了一盘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局。
“城区公办园达到11所,其中10所晋升为省级示范园;农村公办园124所,其中农村示范园45所;全区城乡优质园占比超过70%。”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宝顺心里,有本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明白账,如果没有抓扩面促普及、抓增容促普惠、抓规范促扶持这“三板斧”,再加上集团化发展和重点帮扶,哪有如今的“均衡之变”“优质之变”?
但对这些变化,李宝顺并不意外,给他吃下定心丸的是国家层面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强大政策导向。
6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等八大行动,谋划的是如何办好更高质量基础教育这件大事。
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各地积极行动,做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蛋糕”。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委书记林强在台州市县(市、区)委书记述教会议上立下“3年投80个亿给教育”的军令状;绍兴市出台《绍兴市农村幼儿园提质二十条》,对农村园办园条件、保教质量等设计科学评定指标并纳入考核;辽宁省大连市新建、改扩建7所中小学,累计新增学位8000个,开办13所公办幼儿园,累计新增学位2500个。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习强调,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
从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发展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举措投射到基础教育领域,颇有一番追根溯源的意味。
5月17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社会协同支持机制,最大范围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等科学教育资源,全面、系统、持续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如今,创新科普教学模式点燃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在湖南浏阳,山村新建成的天文台将为周边30余所学校提供固定的科学实践服务。在浙江德清,中小学统一设立“科技实践日”,将科学课堂搬到科技馆,形成“一周一实践”的课程计划。
5月9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印发,提出5个方面14项举措,明确了到2027年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长效工作机制等方面的目标。12月,三科统编教材西部巡讲走进喀什,与南疆四地州600余名教师面对面。教材建设和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的研制工作已经启动,这将成为引领、推进未来几年教材战线工作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体系建设的特性之一在于它的系统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亦是如此。在系统化思维的引领下,在体系化建设的路径中,我国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正支撑着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习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是高等教育强国。
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策源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水平和高度。
年初,地处三晋大地的中北大学杨臻教授团队争取到了国家级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这是该校建校以来首个科研经费近亿元的大项目。“作为一所地方院校,能够拿到大项目,离不开学校近年来实力的提升。”杨臻感慨的背后,是该校在全力创建“双一流”过程中探索建立的学科建设“项目制”管理模式等创新路径,一大批高质量成果应运而生。
统计显示,“双一流”建设以来,山西省高校共增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增幅达52%,共增列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
习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在从“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到“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之问中,承载着认清战略定位、增强战略自信、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战略跃升的重要使命的“双一流”建设,成为一项项改革举措、一次次工作部署中的高频关键词:在教育部和各省份的部省会商会议上,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座谈推进会中,在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调研推进会上……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传递出信息,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教育部把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作为今年9项重大工程之一推出,主要任务就是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适配度”的“两个先行先试”。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两个先行先试”中,要着力做好“三板”,即拉长长板、补齐短板、锻造新板,推动试点高校在已经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持续发力,聚焦“卡脖子”领域集成攻关,在科学源头的原始创新和重大根技术研发方面,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抢占先机、引领发展。
教育改革始于先试先行,却注定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革新。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改革的步伐更是丝毫不敢懈怠。
2023年,高等教育龙头进一步高昂,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不断走向深入。在体系化的改革路径中,这一年,教育领域的改革举措多向发力。
今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出台,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教育部今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更为具象,目录中有21种新专业,“数字”“智能”成为新增备案本科专业的高频词,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意图鲜明。
统筹布局,系统施治,让公众看到高等教育改革多元化、复杂性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发挥教育强国建设龙头作用有了更多的期待。
习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战略部署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服务国家战略任务、持续提升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1月14日,在重庆举行的2023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上,“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题给连续开展了18届的活动周恰切地点了题。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何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数字化的崛起无疑提供了一个最优选。
习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10.67亿人,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在数字化教育全面跃升的背景下,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有了路线图与施工图。秋季学期伊始,教育部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倍增器”,推动各种教育类型、资源、要素多元结合,调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放眼世界,国际社会对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高度认可,我国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正作为中国教育独特经验与叙事话语引发世界范围的关注。
2月13日至14日,在京举行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共同面对机遇与挑战,抒发缩小弥合数字教育鸿沟的渴望。
当地时间9月7日,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项目获颁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这也是联合国系统内教育信息化最高奖项。奖项背后,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创造的一组亮眼数据:连接了2.93亿在校生及广大社会学习者,平台访问总量超过330亿次,访客量超22亿人次……
身处数字化变革的时代,在数字技术革命引发的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中,如何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已经成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会为教育开放提供一个对外交流合作的多边重要平台。”谈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这一欧美之外第一个全球一类中心时,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研究所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走出去”,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强教必先强师。”习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仅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澎湃动力,更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10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邵瑞朋作为“国优计划”的首届学员,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国优计划”首批学生率先同步投入了教师教育模块的学习中,成为教师“预备役”中的一员。而他们这段经历的起点,是今年7月教育部启动的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
根据“国优计划”,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旨在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首批由清华大学等30所试点高校承担培养任务,重点培养科学类课程教师。据统计,2023年“国优计划”各高校最终录取学生总数为1636人。
这一年,从过去的鼓励参与到以国家意志高位推动,“国优计划”无疑开创了教师教育新局面。
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的通知》印发,部署在上海、山东、青海等10个地区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12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实施2023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努力造就一批新时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骨干教师。
这一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教育部会同财政部招聘5万余名“特岗计划”教师,持续为乡村学校补充高素质教师;计划招收“优师计划”师范生12420名,比2021年实施之初增加28%;组织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对东部派出校长、西部被帮扶高中校党组织书记、骨干教师等2600多人进行集中培训;持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成国家级培训13.6万人次,省级培训9.2万人次。
习不仅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也始终关心教师成长环境。他强调,要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为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教育部会同中宣部选树宣传1位时代楷模、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0位最美教师、1位特别致敬人物和1个最美教师团队。
为保障教师安心从教,在中央奖补政策的带动下,全国有1086个非连片特困地区县也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715个原连片特困地区县的130万名教师受益,覆盖约7.3万所乡村学校。
这一年,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项项举措的落实,抬高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底,拓宽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在教师队伍量质齐升的进程中,教育强国建设奋楫致远。
积小成为大成,经历了2023年“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新的一年,中国教育必将以更饱满的精神、更昂扬的信念,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进,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