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跨界发展 深圳制造业服务业加速融合
k8凯发在经济学界,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原属不同产业分类。然而随着深圳现代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备,这样的常规正在被打破。 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成为越来越多深圳企业的共同选择。随着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的加速发展,深圳制造业企业找到破旧立新的“催化剂”,由单纯产品输出向“深圳产品、深圳设计、深圳管理、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品牌”一体化
k8凯发在经济学界,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原属不同产业分类。然而随着深圳现代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备,这样的常规正在被打破。
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成为越来越多深圳企业的共同选择。随着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的加速发展,深圳制造业企业找到破旧立新的“催化剂”,由单纯产品输出向“深圳产品、深圳设计、深圳管理、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品牌”一体化输出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制造业之“重”与服务业之“轻”,在深圳优雅结合。华为最新发布的Watch GT Cyber智能手表,正是将传统腕表机械美学与智能科技巧妙融合。
“传统钟表实现了信息增值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运动、健康等方面需求,智能化正体现了产品的服务属性。”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表示。
以自身精密制造技术优势,深圳钟表行业加快迈进智能穿戴设备领域,与苹果、三星、华为等研发智能手表的企业合作,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硬件生产提供者,占全球智能手表近9成份额。
这种情况同样在自行车、眼镜、家具、黄金珠宝、皮革等行业中出现。喜德盛自行车加大自主研发,将手机开锁、导航、GPS通信等功能应用在自行车上,以智能化和信息化引领新风向;
雅视司徕柏光学科技联合华为开发的智能眼镜,可实现开放式聆听、智慧播报、健康关怀、指挥操控等功能;深圳家具龙头企业左右家私正将智能产品接入智慧平台,实现智慧家居互联,推动行业智能化。
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信息增值服务等新型服务型制造模式,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服务优势,面向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由传统的产品制造商向“产品+服务”综合服务商转型。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橡胶箱业务加速扩张下,中集集团循环载具业务保持稳步增长,净利润约3亿元,同比增长约三成。“循环载具正是可提供定制化、可循环使用的载具产品生产以及租赁运营等服务,逐渐扩充了产品线和业务模式。”中集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服装行业也是如此。深圳原创时装设计师品牌早已在巴黎、纽约、伦敦、米兰等国际时装周上大展风采。梁子、赵卉洲等知名设计师,把自己的原创品牌服装店开到了巴黎、米兰,紧跟国际时尚潮流。
个性化定制,也是“产品力”。深圳黄金珠宝、钟表、服装等企业的定制服务通过创新外观设计,表达更多个人情感与文化内涵。
深圳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也并非坦途。业界人士分析:“跨界”人才短缺、盲目追求“热点”以及转型成本高企,都是不小的挑战。
面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世界潮流,深圳“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产业链融合,推动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向“服务+制造”综合园区转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探索深圳特色“母工厂模式”,以母工厂作为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工艺改进、人员培训的核心载体,将生产加工环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优化布局。
“支持文化、物流等优势领域服务业企业发挥设计、渠道、网络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建立工厂等方式,介入制造业环节,实现服务内容可视化、实体化,这也是一条重要路径。”余凌曲表示。
有专家建议,深圳应推动工业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重点领域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支持垂直电商平台以虚拟现实体验、线上直接参与等方式,围绕客户需求开展反向制造、个性化定制、3D可视化定制等服务。
华为、比亚迪、中兴、中集、华星等大企业“顶天立地”,订单饱满;德方纳米、正浩创新、创世纪、吉阳智能等中小企业“开枝散叶”,走俏市场;贝特瑞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扩建项目、迈瑞医疗器械标杆制造基地、华润微电子深圳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相继开工,源源活水……深圳制造业构建的良好产业生态链,正为这座全球先进制造业重镇注入强劲动能。
连日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看到的是一片火热赶工生产,整个深圳制造业生机勃勃。据统计,今年1-10月,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城的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稳住基本盘,经济保持韧性、持续向好、后劲十足,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深圳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动“20+8”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工业母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为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新优势、增添新动能。
纵观深圳经济,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这座城市的工业经济总能踏准节奏,无论是过去的加工贸易,还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新技术,以及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现在力推的“20+8”产业集群,深圳制造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转型升级、迈向高端的路径。
正因如此,深圳制造业拥有众“链”共舞、精彩纷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呈现出“链主”企业头雁领飞、中小企业众雁伴飞的良好生态,从而在波动的经济周期中,总能亮点频出,引领深圳制造奋勇前行。
深圳提前多年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两年已然从众“链”中脱颖而出,成为现象级的先进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速增长,为深圳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走进南山智园,这里高科技小巨人企业云集。其中,作为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异军突起,成为国家单项冠军产品制造企业。
德方纳米董事会秘书何艳艳告诉记者,德方纳米坚持自主研发,成功开发出纳米磷酸铁锂,成为目前市场上唯一一家采用“自热蒸发液相法”工艺生产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企业,共申请专利282项,已获授权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拥有三大省级技术平台,主导和参与制定了近30项国际、国家标准,承担数十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
凭借领先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德方纳米赢得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产业巨头的青睐,在新能源市场一路高歌猛进。何艳艳透露,得益于技术沉淀以及生产能力的积累,德方纳米赶上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红利,2021年订单大增,从而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年前3季度,德方纳米实现营业收入144.16亿元,同比增长519.79%;净利润为18.28亿元,同比增长628.2%。
像德方纳米这样,位居产业链上下游的高科技“小巨人”制造企业,宛若发达的根系和枝叶,为制造业“树干”的深圳制造龙头企业输送源源不断“养分”,从而构成蔚为壮观的深圳制造业“林地”。
比亚迪正是这片“林地”众多“大树”的一棵,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行进。比亚迪车间一片繁忙,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扎根深圳,提前布局和发力新能源汽车研发,以及高端制造的比亚迪,厚积薄发,这两年实现高速增长,并且闯入国际中高端新能源车市场,今年前10个月累计销量139.79万辆,同比增长233.92%,跃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
龙头“链主”企业的“水涨”,带动上下游企业的“船高”,从而拉动深圳汽车制造业一路上扬。今年前10个月,深圳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1%。
深圳制造业基础雄厚,土沃根深。华为、工业富联、中集、华星光电等大企业顶天立地;大族激光、大疆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枝繁叶茂。
以华为、比亚迪、中兴、华星光电、中集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深圳优势产业链,合力推动深圳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圳制造,铿锵前行,特别是先进制造的城市名片正在打响。受益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市场需求升温,深圳工业母机龙头企业产能充足,整个行业稳中求进。
“我们抢抓市场风口,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从而吸引更多客户。”深圳市创世纪机械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作为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世纪钻铣攻牙机在技术、销量方面一直领跑,并积极布局高端数控机床,对关键产品进行研发升级,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位于光明科学城的“链主”企业,TCL华星引领大尺寸面板产业风向,每年研发投入占比都在7%以上,去年以1954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全球企业第8位、中国企业第4位。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TCL华星累计全球专利申请数55007件,累计全球专利授权数18819件,其中发明专利超95%,自主专利已广泛覆盖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TCL华星COO赵军表示,该公司不断推进自主研发,目前订单饱满,产能充沛,销售看好。特别是深圳t7工厂二期按照计划顺利推进,预计今年能达到满产状态。
目前,以TCL华星为龙头,一个超千亿的平板显示产业链在深圳及大湾区形成,拉动上下游企业加速在周边集聚。TCL华星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抱团合作,不断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而且,TCL华星加大投资,继续做产能的改造和扩充,为后续市场发力做好储备。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开枝散叶、星光璀璨。深圳畅通“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的企业成长链条,实施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今年以来,深圳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40家。
深圳众多“小巨人”企业,在各自细分行业崭露头角,为工业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专精特新”企业表现亮眼。全市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企业今年以来增速持续保持高位,且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前三季合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对基本盘的稳固和宏观经济稳增长起到了较强支撑作用。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锂电装备制造技术引领者,该公司上半年激光、叠片、卷绕等产品产量230台左右,销售逾6亿元,实现大幅增长。开立生物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保持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得益于自主创新,越来越多的经销商从外资品牌转向开立品牌。”开立生物有关负责人说。
深圳工业经济结构日趋优化,高质量发展特征显著,细分领域展现出更高的成长性。统计显示,1-10月深圳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智能手机、民用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212.7%、124.4%、35.4%、31.4%。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认为,深圳制造业持续回暖,特别是高技术产品持续快速增长,展现出“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和良好势头,表明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韧性足、潜力大、新动能强、路径明确。
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厂区A地块,16栋工厂和宿舍楼已迎来13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和首批技术工人,生产设备正有序运作。旁边的B地块工地项目热潮涌动,机械运转、车辆穿梭,上千名工人忙碌不停,一批新厂房正相继拔地而起。
新投资,新项目,新活力。同样,10月底开工建设的华润微电子深圳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一片火热景象。该项目一期总投资22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8万片12英寸功率芯片的生产能力。
瞄准以制造业为根基的现代产业,深圳加大投资。今年,深圳计划安排重大项目883个,其中现代产业类项目250个,总投资10373.3亿元;特别是加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投资力度,建成投产中芯国际12英寸线个三十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等,筑牢实体经济“基本盘”。
深圳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或投产,为深圳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光明燃机电厂、深圳东部电厂二期等重大能源项目,贝特瑞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扩建项目、迈瑞医疗器械标杆制造基地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相继开工;联想南方基地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相继投产。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不仅为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保障,也为更长远的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1-10月,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31.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3.2%;高技术产业投资活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4.0%。
深圳工业经济稳中求进,离不开有为政府之手。今年以来,深圳相继出台5个“30条”,减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振市场信心。
创维集团有关负责人说,深圳今年以来针对不同行业特性出台了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而且都有非常详实的细节指引。“房租减免、研发加计扣除、首台套支持、税收返还、重大研发项目支持、产品注册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为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超前布局,后劲十足。今年6月,深圳发布“20+8”产业集群政策,培育壮大20个战略性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推动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圳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产业规划目光高远,配套措施脚踏实地。《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提出,按照集中连片、产住分离的原则,在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盐田、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合理划定先进制造业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按照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有计划释放工业用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近日,深圳提出推动“工业上楼”,连续5年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切实降低企业用房成本,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表示,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以及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引发产业链、供应链发生深刻变化,深圳布局“20+8”产业集群,基本涵盖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彰显深圳科学预判未来产业发展的能力,特别在全球产业发展中,有助于深圳牢牢掌握主动权,从而建立自有技术系统、工业系统以及制造业系统,实现产业全面升级,在一些领域实现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