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理财师没说的事 如何自学成“财”

 理财观念,深入人心;理财需求,蒸蒸日上;而理财师作为一种提供理财服务的职业,自然需求大增。  虽然越来越多的银行开设了理财中心,许多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士成为金融理财师,为客户提供理财建议,但我依然甘愿自己多读几本理财教科书,多看一些有深度的理财分析,在理财的大路上自学成才,进而自学成“财”。  当然,我追求自学成才和自学成“财”,并不意味着否认理财师作为一种职业的价值,也不是否认理财服务作为

  理财观念,深入人心;理财需求,蒸蒸日上;而理财师作为一种提供理财服务的职业,自然需求大增。

  虽然越来越多的银行开设了理财中心,许多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士成为金融理财师,为客户提供理财建议,但我依然甘愿自己多读几本理财教科书,多看一些有深度的理财分析,在理财的大路上自学成才,进而自学成“财”。

  当然,我追求自学成才和自学成“财”,并不意味着否认理财师作为一种职业的价值,也不是否认理财服务作为一种专业服务存在的意义,不过我相信,在自身明了基本理财理念,知晓一些理财技巧和陷阱的前提下,借助理财师的辅助,也许比起盲目信赖理财师,可以达成更好的理财结果。

  理财师,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类别,尽管有严格的专业知识培训,但毕竟还很年轻,就像刚走出校门的医生,还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更有些年轻的理财师,自己的理财经历还不丰富,没有经历过市场大起大落的磨炼,又怎能让人信任他们?曾经直接间接接触过一些理财师,更看过不少理财师给出的方案,有真知灼见的优秀方案自然令人佩服,但是也有不少方案让人看着不免摇头有些案例,或是对于教科书的生搬硬套,或是脱离当事人的生活实际;更有些案例,则是推销金融产品的变相广告。

  当然,理财经验可以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也会伴随行业的成熟得到改善,而理财服务尤其是依托金融机构的理财服务,一个先天难以克服的问题就在于其立场的飘忽。理论上说,理财服务的职业道德要求理财师必须客户利益至上,从客户的角度为他们制订理财方案。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隶属于银行、保险公司的理财师,由于他们的收入往往与销售业绩挂钩,这就决定了他们往往是以“自己的利益”至上,所以便会出现诸如偏好于推销高佣金的理财产品、推销公司要求大力促销产品的情况,至于客户是否真正需要这些理财产品,这些产品是否符合客户的理财需求,却反而不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了。“很久以前,一个乡下来的观光客去参观纽约金融区的奇观。当他们一行人到达巴特利时,向导指着停泊在海港的豪华游艇说,‘看,那就是银行家和证券经纪人的游艇。’‘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呢?’天真的观光客问道。”这段出自华尔街名著《客户的游艇在哪里》的段子深刻地反映了所有卖方经纪人、卖方理财师先天的局限所在。遗憾的是,这种情况迄今还没能根本改变。

  我们需要理财师,但我们必须知道如何用好理财师。最理想的情况,莫过于自学成才,本身就能够对自身的理财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作一个自我规划,而理财师凭藉其身处行业的信息优势,为你提供更多优秀产品以供挑选;同时理财师作为一个客观的外人,能对你一些也许不够冷静的理财判断或超出可能性的理财目标泼泼冷水,起到把关的作用。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是的,伴随经济发展收入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理财的意识有了理财的需求。

  但是,理财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专业活,于是乎借助理财师寻找理财方案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正如有病看医生,有法律问题找律师一般。

  然而,理财师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门类,相比医生或者律师,似乎在专业的严谨度上还有所欠缺,再加上理财师背后的利益使然,使得因为轻信理财师而“吃药”的案例也常有听说。因此,对于理财师多了解一些,对他们的局限性和潜在问题多了解些,那些“理财师也许没说的事情”,也许会更好的帮助你与理财师的沟通,帮助你判断理财师给出的方案的参考价值。

  理财师,作为为客户打理资产进行理财规划的人,就其职业本身而言,是应当向客户负责,以客户的利益为第一要义。但是,现实中,客户往往不是理财师的老板,这就导致客户的利益未必会成为理财师进行规划时的第一要义。

  要精细的划分,理财师其实可以划分为买方理财师和卖方理财师两类。比如由保险代理人或者银行网点人员兼任的理财师,均可被视为卖方理财师。他们作为金融产品提供商的雇员,拿的是卖方的工资及佣金提成等,因此往往可以免费为客户(买房)提供理财规划。至于买方理财师,则一般是独立于买方和卖方的第三方,其通过向客户收取资讯费用或者代为购买理财产品时获得佣金分成来获得收入,虽然买方理财师同样可能以佣金而非客户利益为导向,但是相比卖方理财师,他们的“”决定了他们往往可以做到更客观,在理财产品选择上做到更为宏观。

  不过,在目前内地的理财市场,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大多数还是卖方理财师。这也就意味着,在听取他们理财建议尤其是设及到资产配置和产品选择时,就要多考虑一下他们可能存在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新或是收益使然,或是指标使然。

  不同的金融产品,其销售佣金也不同。比如银保产品,银行可以获得的佣金一般为3%左右,而代销基金,一般只有1.5%,甚至可以低至0.6%。在这样的前提下,理财师若大力推销银保产品,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即使相关产品未必合适你,对于类似的情况,理财客户的一个变通之法就是要求理财师不推荐任何带有储蓄功能的保险产品,毕竟纯保障的保险产品往往保费较低,一般也不通过银行代销,理财师很难有利益相关,自然能相对客观推荐。

  当然,别以为同样佣金的前提下,理财师给出的推荐就一定是以客户利益为先的了。比如基金,虽然认购或者申购佣金大体水平划一,但是银行却依然亲疏有别比如那些银行参股的基金公司抑或与银行多年合作关系较好的基金,往往会得到大力推荐银行理财师甚至有可能为了配合基金公司的扩容需要而推荐新发行的毫无历史业绩支持的新基金。所以,对于理财师推荐的基金亦应参考一下晨星、银河等专业机构评级结果,进行二次确认是比较稳妥的方法。

  强制储蓄,是理财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毕竟,人生中有太多的长期目标,而诸如结婚、生子、子女教育、改善住房、退休养老等,无一不是需要耗费大量金钱的目标。正因此,我们必须为此早做准备,及早从收入中留出一部分来进行强制储蓄。

  强制储蓄,该储蓄多少,从理论上说,不过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知道未来需要多少钱,还有多少时间可用于储备,假设的投资收益又是多少,利用相关的计算器或者软件,便可以快速得到答案。然而,得到答案是容易的,但得到更稳妥的答案却不是容易的。

  以退休金的储备为例,对于一个30岁的男子而言,如果希望30年后退休时,每月开支能够维持在当下每月3000元的水平,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到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购买力贬值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要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30年后每月3000元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而选取怎样水平的通货膨胀率来进行购买力的调节,将影响到你的强制储蓄目标。

  在传统上,许多理财师会选取3%的通货膨胀率来进行强制储蓄的规划,不仅在于2%-3%的通货膨胀一般被经济学视为有益于经济的良性通胀并成为许多政府调控的上限,而且从美国过往历史的经验数据来看,的确也是一个比较靠谱的数字。不过,去年上半年引发全民关注的CPI短期暴增时段,却是让许多人对于CPI的担心大大增加,从而许多理财师在帮客户计算强制储蓄时,往往也会顺应潮流选取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比如5%。

  可别小看从3%到5%这2个百分点的跳跃。用每年3%的通胀率调整,今年3000元的购买力相当于30年后的7281元;但是若以5%的通胀率调整,则成了12965元!而要达到这样的积累,势必大大提高目前每月的强制储蓄金额,这也就意味着必须以降低目前的生活水平为代价。

  对理财师而言,采用3%亦或5%的通胀率,或许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但对于我们这些需做理财规划的客户而言,可是每月生活水平的问题。因此,是否需要对通货膨胀做如此悲观的假设进而导致储蓄大量挤占收入降低现有生活水平,这却是一个需要再三思量的问题。

  为了达成某些长期理财目标,我们必须进行强制储蓄。但是,强制储蓄绝不仅限与你自己存银行或者买基金之类行动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亦包含了相对应的环节对上海的劳动者而言,“四金”中的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金便是不可忽略的强制储蓄。

  以养老保险金为例,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劳动者,按照缴费基数个人缴纳8%,单位缴纳22%;住房公积金则是同样按照缴费基数,单位和个人各缴纳8%,此外部分单位还会缴纳1%-8%的补充公积金。对于不少单位福利较好,个人收入较高的工薪者,这两金的每月缴纳额亦非小数目,尤其是住房公积金这块甚至可以成为还贷时的重要资金来源。

  由于四金均在税前扣除,所以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这块收入,在与理财师沟通个人情况时往往没有告知这块的每月缴纳额以及已有累计额,而不少理财师因为种种原因往往也会忽略询问这块储备,这必然会导致在测算强制储蓄金额时出现高估,额外增加了储蓄压力。

  所以,在与理财师沟通时,不妨将这一块内容作为一个“考核”的内容。不主动提起,而是留待观察理财师是否会主动询问并在进行理财规划时将相关因素考虑进去是的,有的理财师在考虑种种因素后可能会建议客户在不考虑养老保险金的前提下另行构建自己的养老储蓄不过这种主观“排出”和始终“遗忘”是截然不同的。若理财师始终“遗忘”此块因素,那么也许你该考虑是否要更换一位更靠谱的理财师。

  理财规划,绝非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人的发展,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考虑,而对于一个合格的理财师而言,客户的职业发展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是的,作为金融学下的一门分支,理财规划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未来的现金开支,投资收益,以及当下的现金收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当事人而言这些因素绝非冷冰冰的数字,也不是一个机械的变量,而是与真实的生活休戚相关的。而职业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未来现金流的变化情况。

  所以,一个合格的理财师,应该对于你和家庭主要成员的职业和稳定性加以考量。不仅仅考量你目前的收入情况,更应考量你所在的行业前景如何,综合考虑才能判断你目前的收入水平是否存在周期性,是否具有持续稳定增长的可能性,亦或会因为经济转型而存在“日薄西山”的可能?客观够判断你的高收入究竟是来自好运气还是真材实料。

  当然,理财师毕竟不是专业的人力资源人才。这就需要你对于自身和家庭成员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这样在理财师进行询问了解情况的时候,你能给以对自己职业前景的初步判断,使他在了解相关情况的基础上,能够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样的道理,若你的职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理财师却对此视而不见而只是忙于套用公式做算术,这样的理财师,不值得你信任。

  理财,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当事人基本情况和要求没有发生大变化的前提下,理财计划的基本目标和手段的确不会有短期的变化。但是,这绝不等于说理财就可以是“一锤子买卖”恰恰相反,很多瞬息万变的外部情况都需要理财师进行判断,从而确保客户目前的理财配置和计划依旧与其目标相匹配。

  理财复检,最基本的一个需求便来自于投资资产组合的再平衡。若理财师最初为客户设定的投资者组合是70%股票搭配30%的债券,那么若股市出现了翻倍上涨而债券原地踏步,那么投资者的实际股票比重就将上升到82%,高于客户实际可以承受的股票比重这是就应当抛售部分的股票仓位进行“再平衡”,以确保客户的投资组合依然为70:30的比例。

  当然,理财复检要做的事情还远不止这些。外部政策的改变,比如房贷政策的变化;个人人生阶段的变化,都需要理财师重新调整理财的计划。所以,当你在向理财师咨询理财方案的时候,当做好长期打交道的准备你面前的理财师,是否有可能在1年后乃至未来更长的时间里继续为你跟踪个人的资产情况并继续优化,这亦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今,理财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理财,绝非是简单地存银行亦或是天天盯盘炒股;理财也不仅仅是追求短期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理财是我们对一生的财务安排和风险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专业性很强的活,需要专家的专业服务。于是,理财师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晨报赢家周刊》从2008年6月开设理财配置版以来,先后已刊出40多个理财案例,他们有的是创业的小老板,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普通工薪阶层;他们面临各自不同的生活压力,有着不同的理财目标,于是,他们接受了理财师的专业指导。这是否对他们的理财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近日回访了部分当事人,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通过他们,让我们了解理财师,走近理财师。

  当时他因股市大跌,损失10万元后斩仓出局,资金买了银行理财产品。理财目标:女儿即将出嫁,欲助女儿一臂之力,给予10万元嫁妆;储备养老金。

  当时理财师的建议:银行理财产品仓位控制在30%;根据陈老伯一贯较为积极的投资风格,建议他留出1/3资金炒股票,可根据“3+3+4”法则,在当时点位分批入市;剩余的资金可用来做基金定投。

  2008年底,陈老伯的女儿已经出嫁,接下来,他的理财目标就集中在个人养老上面。

  陈老伯曾经热衷于高风险投资,2008年年初,他损失10万元之后,毅然斩仓出局,把股票仓位减到20%,撤出来的资金投入了自认为相对安全的银行理财产品中。理财师的配置计划他没有执行。

  时光飞逝,又是一年,陈老伯这个阶段的体会是,买了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保险。首先,他发现固定类收益的理财产品和定期存款相差无几,却要承担牺牲流动性的风险,买了划不来;而买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如信贷、债券、基金类产品,又不能保本,银行许诺的预期收益虽然诱惑很大,却不能得到保证,而且,预期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自己买的基金类的理财产品,如今都发生了亏损。而且,股票可以及时止损,而银行挂钩产品,眼看着股市趋势向下,却只能眼睁睁无法止损,这是感觉最心痛的地方。

  总结一年多的理财心得,陈老伯感慨:往年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过去的一年却倒过来“你越理财越亏损”,索性躺下睡大觉,不理财反而无亏损,“无为”成了熊市最佳的理财选项。

  陈老伯看来是个急性子的老人,他还没有真正领会并接受资产配置的理念。对于养老金的储备,安全性第一位,但安全性高的产品,其收益性必然会降低。所以了解相关理财产品的特点很重要。还是建议他将家里可用于投资的钱分三块,一块买固定收益类银行产品,注重安全性;一块定投基金,追求稳定增长;留一小块玩玩股票,寻找点自己操盘的乐趣。

  人到中年,连女士遇到的烦心事是,老公是合同制,很快到期;儿子2009年大学毕业。父子俩同时面临就业难怎么办?连女士在理财方面相对保守,一无房贷,二无高风险产品,现金90万元存银行。

  当时理财师给出的方案:不要把资金闲置银行里,可以做个442组合,40%买点货币市场基金,保证流动性;40%买国债或封闭式k8凯发基金,赚取稳定收益;20%可以买点绩优蓝筹股,让资产获得较高收益。同时,建议她为自己养老买一份退休金计划保险。

  连女士的担心还未释然,一切依旧,老公的合同期还没到,儿子的就业也要等到下半年。谈到理财,连女士说她还没有落实理财师的规划。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除了担心老公和儿子的就业问题外,连女士当时最想要解决的是夫妻俩的保险问题。听了理财师的一番建议,连女士深感年龄大、保费高确实不是不买保险的理由,相反,随着临近退休,家庭收入开始出现下降,求得一份保障,无论是人寿险、健康险还是养老险,都变得越加迫切。“我想通了,即便收入下降,也不会舍不得在保险上投入。谁能料得到会发生什么不测呢?”可是,当她带着强烈的保险意识,去银行、保险公司买保险时,却困惑了:那些保险推销员倒是足够热情,阿姨长阿姨短的,把一个个保险产品优点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连女士却越听越糊涂,听上去都好,可究竟哪一款适合自己呢?总不能全买吧!更让连女士想不通的是,在一家保险公司,明明告知自己想在养老、人寿保险上投入一点,那位业务员却偏偏听而不闻,不厌其烦地给连女士推销一款他们公司最新的分红险。连女士越听越头大,理财师的分析是不错,但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却不得要领,真是反差太大了!最后,经过再三比较,连女士还是坚持为自己买了一款寿险。

  这是理财服务刚刚起步阶段的尴尬。一方面,人们的理财意识还很薄弱,理财师的建议往往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合格的理财师还太少,不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他们只是产品的销售员而不是合格的理财师。什么时候,他们能从客户的需要出发,为客户着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中国的理财市场才真正步入健康发展阶段。

  张先生独立经营着一家企业,36岁本命年刚过,家庭资产已达数百万元。虽然经营企业颇有一套,但对于家庭财务,却显得有点“笨手笨脚”:手头三套房产每年有近30万元的还贷,张先生一直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提前还掉;想40岁提前退休,却又担心养老资金不能保证;逾百万元的流动现金常常就那样躺在银行活期账户睡大觉,不知如何打理。

  当时理财师的建议:如果没有高于8.22%房贷利率的好项目,就提前还贷;乘着年轻,风险承受力强,增加投资性资产比例;最重要的是,作为家庭的财务支柱,为自己买保险刻不容缓。

  对理财师的分析和规划,前半部分,张先生执行得很认真。首先,在大的配置上作了调整,他把房贷款全部还清。买了部分银行信托产品,收益率不错,目前达到10%左右。“这也是理财师的功劳”,他说,那个小姑娘(理财师)说他可以适当增加银行理财产品。这一招还真灵,不到半年,果然赚了。

  由于自己实在没时间研究股票、基金,而这一块又是不可或缺的投资渠道,怎么办呢?张先生专门委托一位投资专家朋友代他投资股票,有了收益,便把约定好的一部分利润划给他,也算是酬劳和佣金。运气不错,从去年年底的股市谷底走到今天的2600点,张先生的股票投资收益颇丰。所以,谈到专业的理财师,张先生是满口称赞。

  但说到保险,张先生就不那么开心了。先前听信保险推销员的宣传,曾给孩子买过不少保险,结果,发生情况后找到保险公司,却遭遇推三阻四,与先前承诺的大相径庭,实在让人失望。从那以后,便产生了对保险的极大的不信任感。至今没有任何商业保险在身。

  张先生似乎并没有真正领会理财的意义。理财不在乎短期的收益有多高,而是对未来的一种财务安排。尽管目前他事业、投资都顺风顺水,但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他必须为自己买足保险,这是对家人的责任。当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理财服务要得到市场认同,还需要整个金融行业的规范和进步。

  花甲之年的汪先生投资股市有好些年头了,可是,忙忙碌碌这么多年下来,竟然不赚还略有亏损。去年下半年,股市已跌得一塌糊涂,老汪还有80万元市值的股票套着。由于一直对所居住房子的朝向不满意,老夫妻开始动心思,是不是把这套房子置换掉?但旧房卖掉买新房,还有一大块资金缺口怎么办?想来想去,老汪打算割掉一部分股票,弥补买房资金缺口,省得放在股市越来越缩水。

  理财师却给出了相反的建议:首先,不希望汪先生为了换房贱卖股票;其次,如果想马上换房,完全可以通过女儿按揭贷款的方式解决。

  在接下来半年的实际操作中,他还是实践了理财师的规划思路。半年多来,汪先生没有撤离股市,来来地炒自己熟悉的股票,把自己的成本不断摊低。随着2009年初以来股市小阳春,汪先生的股票市值有了相当的增长,先前的缺口已经慢慢弥补了。

  在房产上,汪先生也没有急着换房。果然,在专家、市场一片唱衰声中,楼市渐渐萎靡,持币的汪先生显得愈加主动,他的观望态度也就更坚决了。虽然近期楼市又有回暖的迹象,但汪先生还是觉得大局未定,走向不明。这边楼市雾里看花,那边股市欣欣向荣,自然有理由继续炒股票,赚钱总是快乐的事。

  理财,心态很重要。良好的心态让人理性、睿智,这对于理财十分重要。年过花甲的汪先生,或许是经历过多次的牛熊转换,或许是理财师的理念给了他信心,他在股市最黑暗的时候选择坚守。和汪先生通电话,你能感觉到老人思路清晰,理财态度自信而从容,对于短线的盈亏也不怎么计较。这种生活状态真好。

  丈夫经营着一家公司,收入不错;除了自住房,还有两套房,一套出租,一套闲置。作为全职太太的徐女士,她倾注全力的是培养自己的一对宝贝儿子,如何筹措他们日后出国留学的教育金,是徐女士找理财师咨询的重点目标。

  当时理财师给出的方案:家庭金融资产通过定投基金来实现稳定增值;适当时机抛售一套闲置房,用于补足留学经费的缺口,并选择股票型基金做长期投资。

  徐女士说,去年年底做理财配置规划的时候,理财师曾建议出售房产筹备教育金,同时,出售的房产所得可以投资股票型基金。徐女士笑着表示:“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如果当时真的听从了这条建议,房子肯定卖到了一个相对高点,而股票基金更是实实在在地抄底了。”可惜没有这个胆量啊!

  徐女士由衷地钦佩,“不能否认他们对于宏观形势的把握,还是高出我们普通人一筹的”。徐女士表示自己错失良机后才慢慢懂得并开始接受一些理财观念,学会从经济大势考虑问题。

  徐女士说,半年多来最大的感触是,真正接受理财理念,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慢慢的才发现,理财不是简简单单单地抢一款产品、抓一个时机,而是要学习理财师判断问题的逻辑和思路,甚至成为一种习惯。

  徐女士尽管没有去实践理财师的规划,错失了一次入市炒底的良机,但她倒也见证了理财师专业服务的水平,开始认同理财师的资产配置理念。这是值得理财师欣慰并引以为自豪的。但理财毕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光想不练,最终一无所获。(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