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谱写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篇章
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2023年,习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思路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系列重要批示,提出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今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和系统谋划,深化了对三者一体化推进的重大理
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2023年,习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思路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系列重要批示,提出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今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和系统谋划,深化了对三者一体化推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力量,聚焦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治理效能。9月8日,习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9月15日,他在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强调:“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2月1日,他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时指出,希望学校广大师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月29日,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习对于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发挥的全局性、基础性作用的深刻认识,深刻揭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站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上把握学科建设规律并指出,“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习始终关注立德树人,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5月1日,他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9月28日,他回信勉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读英烈子女,“以英雄的父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刻苦学习训练,努力练就报国为民的过硬本领,矢志不渝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学校是育人、育才的重要阵地,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服务祖国的有用人才。4月20日,习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9月15日,他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改革创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兴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习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到成为“大先生”,他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充满殷切期许。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勉励广大教师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广大人民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躬耕三尺教坛,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明晰行动纲领,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端正自我定位,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回应时代关切,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涵养大国良师,凝聚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泛共识。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并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习勉励孩子要拥有“四个自信”,成为新时代好儿童。3月5日,他来到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勉励教育工作者“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5月31日,他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
习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战略工作来抓,针对新时代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激发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挺膺担当。6月26日,他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更好把青年一代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他以“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诠释青年人应有的精神状态,与他对广大青年的寄语嘱托一脉相承。通过青年力量涵养国家力量,反映了他对广大青年助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殷切期盼。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以语言为纽带打造承载文化、技术的交流互鉴之路,形成跨越时空界限、语言阻隔,连接世界各国的多彩纽带,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不同文明的传承、发展、创新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中文沟通中外。1月,习主席在复信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时指出,希望越来越多的匈牙利青少年喜欢上中文、学习中文,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8月,他复信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鼓励更多马耳他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
交流促进理解。5月,习主席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期待他们积极投身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事业,弘扬丝路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中亚故事。他复信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鼓励她努力学习、追求梦想,传承好中孟传统友谊。7月,他在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的回信中指出,留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和实地走访,提升了专业素养,深化了对中国的审计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的认识”。
合作促进共商共建共享。10月18日,习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速继明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刘丽娜单位系东华大学)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对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5月29日,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强国的战略定位。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谱写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篇章。
5月29日,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强化政府保障责任,持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为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7月2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12月20日,习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由此,农村教育将进一步发展,在乡村振兴中作出新的贡献。
持续深化“双减”工作,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自10月15日起施行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坚定不移强化校外培训监管。要不断完善制度、增强配套,推进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双向联动,在持续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在持续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不断提升课后服务上下功夫。持续加大声势力度宣传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
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5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同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12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有关情况。该研究机构将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帮助所有人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指出,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极。持续深化以产教融合为重点、职普融通为关键、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加快建设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升级,为各类人才搭建发展成长的有效通道。
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构筑教育与产业深度互动新格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在于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实施方案》指出,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7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等工作。
坚持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教融汇”概念。1月1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全新命题和挑战,对职业教育全面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5月14日,由110家全国“双高”校和企业组成的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在山东潍坊成立,并向全国高职院校发出“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倡议书”。科教融汇强调国家科技创新、产业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推动职普融通发展,畅通学生成才路径。推进职普渗透融通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客观要求。持续推进“职教高考”制度建设,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提供更适合的多样化发展机会。持续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持续推动大学和高职联动,培养全链条、各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不同类、不同层之间相互沟通的“立交桥”。8月30日,教育部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提出,探索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具体路径,有效联通和整合教育资源,协同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优势互补的育人体系。
习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今年,教育部推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主要任务是“两个先行先试”:一是要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二是要在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水平的“适配度”上先行先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战略先导力量。
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组织水平,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教育部近年来实施的“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加强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围绕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培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实施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切实提升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有组织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习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2月21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等。11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基础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为引领示范,有力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需要,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高等教育要提升龙头引领的高度,加深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深度,进一步引导高校主动与国家经济领域对接,切实加强技术转移转化。引导高校主动揭榜国家的重大任务,锚定顶尖水平开展前沿攻关。6月12日,《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兰州倡议”》指出,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7月22日,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粤港澳大湾区)在广州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强调,要以落实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谋划部署一系列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要平台,推动开展教育改革探索创新。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教育家精神是中国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精神动力。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大先生”等,是习对教师提出的具体、明晰、丰富的要求。教育家精神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号召全社会、全体人民,勇于担责,夯实立德树人成效的动员令。习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1月13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只有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育人生态,才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大国良师。继“卓越计划”、“强师计划”、“优师计划”之后,7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国优计划”),目的是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打造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榜样,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国优计划”将带动一大批高水平院校发挥学科优势举办教师教育,推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健全、优化。
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强教必先强师。为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8月3日,《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的通知》发布,决定在10个地区开展改革试点。为不断加强职业学校教师校长队伍建设,7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旨在培养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名师(名匠),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勇于开拓创新、精通现代职业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据新华社8月报道,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为缓解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师资不足问题,7月14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通过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保障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月13日—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其间,大会发布了7项智慧教育平台系列标准。近年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全党全国普遍共识和重要战略性目标。习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数字赋能教育教学变革,提高育人质量。发展数字教育,不断丰富智能教室、自适应学习、学情智能诊断、智慧课堂评价、虚拟仿真实训等场景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改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体验性和启发性,推动课堂教学发生深层次变革。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使其真正地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学校的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也服务新时代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方面研究能力的提升。
数字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习指出:“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利用数字教育赋能乡村教育,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互联互通、及时高效、动态共享的特征,把分散的优质资源聚合起来,突破时空限制,让那些身处不同环境的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任务》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倍增器”,调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完善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周作宇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杜瑞军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