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国防教育日特别策划丨青春对话见证高校学子和青年官兵的“双向奔赴”

 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不少高校学子以不同方式与青年官兵互动交流、对话青春。鸿雁传书共话国防;进哨所、描界碑,感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登上军舰,体味海疆卫士的坚守与奉献……从校园到军营,从军营到校园,高校学子和青年官兵的“双向奔赴”,为新时代国防教育写下生动注脚。在一场场青春与青春的对话中,从军报国的种子在青年学子心田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9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2023级新

  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不少高校学子以不同方式与青年官兵互动交流、对话青春。鸿雁传书共话国防;进哨所、描界碑,感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登上军舰,体味海疆卫士的坚守与奉献……从校园到军营,从军营到校园,高校学子和青年官兵的“双向奔赴”,为新时代国防教育写下生动注脚。在一场场青春与青春的对话中,从军报国的种子在青年学子心田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9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2023级新生军训开营仪式上,近3000名本科新生齐聚一堂,面向台上张思德生前所在连、董存瑞生前所在连、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雷锋生前所在连、王杰生前所在连的5名官兵代表喊出响亮口号。

  这5支英模连队,均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防教育共建基地”。连队官兵代表现身开营仪式,让学生们看到青春“穿上”迷彩的飒爽模样。

  我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也是本次新训的带队老师。仪式现场庄重又热烈的氛围,同样感染着我。就在一个多月前,作为学校“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的带队老师之一,我与200余名学生奔赴新疆34个边疆县,上高原、赴戈壁,走访了多个边防部队。

  一个晴朗的上午,在山路上颠簸1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爬”上此行探访的第一个边防连队——新疆军区某团阿拉马力边防连。连长梁欢30岁,棱角分明的脸庞“饱经风霜”。他带我们参观了连队5代营房和荣誉室,讲述了连队60余年来守边固防的故事。

  1962年8月,阿拉马力边防站首任站长高立业带领10名战士,牵着三峰骆驼,背着一口锅、两把铁锹,在雪山深处扎了根。1963年,这支部队诞生了一首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无怨无悔、乐观向上的歌声,伴随他们走上巡逻路。

  站在营区门口,学生赵熙萌望着远处蜿蜒起伏的山坡上“乐守边关”4个大字出神。她好奇地问:“这4个字怎么做到看上去大小一样的?”梁欢笑答:“当年,连队战士们每天出完操后,到山下捡石头,然后到营区对面半山腰摆字。时任连长和指导员用步话机在营区指挥测距,比如‘乐’字和‘关’字高度相差几十米,但从远处看上去大小一致。后来,战士们又在半山腰另一侧‘写’下‘书写军魂’4个字,遥相呼应。”

  “边防的路走过了,以后什么路都能走;边防的苦吃过了,以后什么苦都能吃。”梁欢常用这句话鼓励战士们,也把这句话送给来访的同学们。后来,学生王连仲在笔记中写道:“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了青春的意义。如果要为这个故事起个名字,那就叫‘以苦为乐’。”

  那一天,连队官兵还带领我们走上巡逻路。穿过边境山沟和灌木丛,我们走到界碑处,高喊“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口号。

  “一次边防行,一生边关情”,带着这份情怀继续向西,我们到达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那里,我们见到全国“最美退役军人”龙吉克·卡德尔。龙吉克曾服役29年,退役后主动当起义务护边员。

  龙吉克家族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世家”。从爷爷阿布力克木到他的儿子,龙吉克一家四代义务护边70余年。他的家族有一条家训,汉语意思是:“我的一生无怨无悔,望我的子孙守边爱国一辈子。”龙吉克和父亲将家训刻在靠近边境线的一块石头上,同时刻上了八一军徽。

  我们抵达那天,龙吉克一家正要举行一场仪式。他的侄子阿甫孜·加尔曼刚刚完婚。龙吉克带着阿甫孜夫妇及部分家人去“家训石”旁宣誓,我们有幸一同前往。

  “爷爷,我继承了您的遗志,大学毕业后光荣加入中国人民,退役后加入人民警察队伍。跟您报告个喜事,我已经结婚。我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请您放心!”站在“家训石”旁,阿甫孜一字一句进行宣誓。随后,一同前来的家人也齐声宣誓:“永远跟着,为国戍边一辈子!”

  一个月后,在学校的军训开营仪式现场,龙吉克·卡德尔和5支英模连队官兵代表一同受邀出席。学校聘请他担任国防教育“荣誉辅导员”,为台下的新生讲述家族70余年守边护边的故事。新生许佳说:“在我眼里,和英模连队官兵一样,龙吉克也是英雄。他们在不同年龄、不同地方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爱国。”

  “亲爱的同志,你们好。请允许我称你们为‘同志’,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志向:你们守卫边疆,我们努力学习,都在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8月22日,我团高原驻训地已飘起雪花。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们寄来的一封封书信,却让寒流中涌动着暖意。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一年中,我们有半年时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训练、巡逻。于我们而言,翻雪山、蹚冰河、攀绝壁,是日常的生活。当这样的场景出现在纪录片《雪域雄鹰》中,却让远在千里之外的青年学子深受触动。

  今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武装部老师王燕在一堂“家国与边关”为主题的国防教育课中,与学生们分享了这部纪录片。

  纪录片里,电视台记者跟随我团9名战士,走了一段两天两夜的巡逻路。看到漫天风雪里战士们艰难跋涉的身影,不少学生红了眼眶。“这些战士和我们年龄相仿,为了保家卫国,要在生命禁区坚守。我们无法为他们做些什么,但可以向他们表达敬意。”在该校女子国旗护卫队队员袁媛的提议下,同学们通过书信为我们写下祝福。一周后,53封书信送到我团官兵手中。

  “‘保家卫国’4个字背后,饱含着多少艰辛与牺牲”“岁月静好的日子,离不开你们的默默守护”……整理书信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同学们真挚的话语打动。退役大学生士兵段金磊在信中写道:“亲爱的战友,看到反映你们训练生活的纪录片,我感觉自己离边防很近,离你们很近,你们是吾辈之楷模……”

  回信时,围绕给同学们回赠什么礼物,我们展开热烈讨论。最终,大家决定将曾在边防线上展示过主权的一面五星红旗送给他们。去年,我团接到上级命令执行一项任务,官兵们冒着风雪到达点位,将五星红旗迎风展开,展现我们“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的坚定决心。

  收到国旗后,同学们向学校申请在校园升起那面五星红旗。5月22日上午9时,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近千名师生参加。看着曾在边防线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升起在菁菁校园上空,女子国旗护卫队队员侯羽璋演讲时有些哽咽:“边防战士用青春守护着祖国的和平安宁。这面国旗在校园里升起,让我们对‘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有了更深理解。”

  升旗仪式结束后,学校把这面五星红旗展示在校史馆里,作为珍贵的国防教育实物。不久,王燕又收到不同院系103名同学的书信。8月22日,这些书信辗转来到边防,随信附赠的还有暖宝宝、保温杯等礼物。

  看到这些满载深情厚谊的书信和礼物,战友们都说,“付出再多的辛苦也值得”。作为团里的新闻干事,我把拍摄的官兵们生活训练的照片打印出来,装进回信信封里,还向其他战友提议为同学们回赠我们最真挚的心意。

  二级上士刘杨和班里其他9名战友合唱了官兵们最喜欢的歌曲《祖国不会忘记》,录音后制成二维码,贴在信封上。“希望用我们朴实的歌声,向同学们表达我们守好祖国每一寸领土的决心。”刘杨说。

  前些天,王燕在电话里说,很多同学想走上高原,与我们面对面沟通交流,感受祖国边防的神圣与庄严。我们约定,将同学们的边防行定在寒假。到那时,我们会带着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

  今年暑假,注定是我求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假期。我有幸与学校另外34名师生代表一起,参加为期一周的航海实习,登上被誉为“海上流动大学”之一的郑和舰,乘风破浪,走向海疆。

  这次特殊的“求学”经历,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个夙愿。姥爷的父亲是一名八路军战士,在百团大战中英勇牺牲。他的英雄故事感召着一代代家人立志从军报国,其中就包括我和弟弟。遗憾的是,因视力原因,我没能像弟弟那样如愿穿上军装。

  2021年,我来到清华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加入军事爱好者协会等多个社团。今年7月中旬,得知学校重启暑期航海实习活动后,我立即报名。

  航海实习是清华大学一项传统的国防教育活动,自2014年起与海军联合开展。听说实习中可以登舰观摩体验,学习海图作业等相关课程,参加帆船、舢板等专业课目训练,我充满了期待。

  8月4日,随着车辆缓缓驶入军港,一艘艘威武的军舰映入眼帘。钢铁的舰身、巨大的炮塔、先进的雷达,站在这些“庞然大物”旁,我感到自己格外渺小,又觉得十分有安全感。它们,是祖国海防实力的象征。

  我们登上的郑和舰,是人民海军一艘累计航程达50余万海里的“功勋训练舰”,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海上“咽喉”,都写在郑和舰的“航泊日志”里。而在这艘“明星战舰”上生活、训练,却比想象中艰苦许多,狭小的空间让很多日常活动受限。

  相比水面舰艇部队,我们参观的潜艇部队艇内空间更加逼仄。看到一名年轻战士正在检修仪器,我问他苦不苦,他笑着回答:“习惯就好了。”他说,在潜艇里不仅要熟练操作自己岗位上的设备,还必须熟悉和学习潜艇内部的各种仪器,每个人都要成为“全能通”,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十分认真细致。

  他的语气虽然很平静,却抑制不住对自己战位的热爱与自豪。要知道,潜艇内密布着各类仪器,目之所及,无一简单。为何这些看上去枯燥又繁重的工作,于他们而言,却充满“乐趣”?

  很快,我们在一座军史馆里找到答案。讲解员向我们讲起“铁血艇长”蔡一清烈士的事迹。蔡一清本可以到上海交通大学就读,却坚持报考海军潜艇学院。从军校毕业时,他曾有留校读研究生的机会,却选择前往海军某部成为一名实习鱼水雷部门长。蔡一清的遗物中,有学习笔记49本、手绘图纸1500余幅,内容涵盖潜艇各系统、作战指挥等方方面面。他16年的军旅生涯,用战友的话说就是“用打仗的干劲,争分夺秒干着准备打仗的事”。正如他在日记中写下的那样:“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享受追逐梦想的过程。”

  航行在海上,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晚饭后,大家坐在洒满余晖的甲板上聊天。我们的带队辅导员是大连舰艇学院一名学员。他说,即将步入大三的他将和同学们乘坐郑和舰开启为期一个月的航海实习。他的父母都是海军,小时候陪伴他的时间很少。他深知选择从军就意味着选择奉献,但他希望像父母那样,为祖国海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海风轻轻地吹,战舰轻轻地摇。实习结束前的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同学苗义泽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正是有人民海军守卫海疆,我们才拥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安宁与幸福。甲午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警钟却在长鸣。建设国防不只是军人的责任,更应该在每个公民心中重千钧。我们青年人,必须上好‘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