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比中总收入包含哪些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60%。因此,企业在做高新技术认定前,必须格外重视高新收入占比指标,一定要先归集分子和分母。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是指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与同期总收入的比值。即: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同期总收入*100%  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要达到60%以上。也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60%。因此,企业在做高新技术认定前,必须格外重视高新收入占比指标,一定要先归集分子和分母。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是指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与同期总收入的比值。即: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同期总收入*100%

  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要达到60%以上。也就说企业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高新技术产品(或者服务)。这里的总收入是指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

  (一)销售货物收入;(二)提供劳务收入;(三)转让财产收入;(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五)利息收入;(六)租金收入;(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八)接受捐赠收入;(九)其他收入。举个例子。某企业2021年销售货物收入100万元,提供劳务收入1200万元,股息、红利收入100万元,取得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政府补助100万元,接受捐赠收入100万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950万元。那么这家企业能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高企产品收入占比?

  因此,这家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高企产品收入占比接下来系统来解读这条认定条件。

  高新技术产品定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是指其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范围的产品(服务)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展研发活动,形成符合《重点领域》要求的产品(服务)收入与技术性收入的总和 。其中,技术性收入包括:

  从定义来看,以下几点是必要因素:1、该产品(服务)是企业研发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果,在其实现的过程中使用了本公司拥有所有权的技术,包含有证书的技术(发明、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等)和没有证书的技术(一般指非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2、使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范围3、使用的技术对产品(服务)发挥了核心支持作用

  据专家解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需要同时具备两点,一个是该技术决定产品性能优越指标的关键程度,二是该核心技术本身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产品(服务)本身一些性能优越指标是如何达成的,这些优势指标的达成和企业技术开发内容和结果相关程度 越高,则越表现其核心支持作用。如果是产品,比如说设备或系统,可以直接对设备和系统本身技术指标进行测试,用测试报告来证明。如果是服务是基于平台形成的收入,平台的收入对收入本身的指标,如响应速度、便捷度等产生核心支持,也可以用测试报告来证明。

  比如说企业开发了一个平台,发挥核心支持作用是指这个公司的运营或者盈利,跟这个平台本身的 创新度的关系,比如说平台开发模块集成了不同的资源,除了这个集成之外,平台是不是还有一些其他的创新点?这些创新点和其他技术开发内容有什么关系?这些要列举出来。列举出来之后要举证,比如企业说开发了新技术,提高了服务的调配效率,那要看这个技术是不是有一定的创新性,创新性需要通过科技咨询报告检索,根据查新结论判断其创新程度。

  不使用本公司技术的产品除OEM之外k8凯发贸易公司,因为产品本身是买进来直接销售的,产品没有使用本公司的技术,不能被认定为高品;

  使用的技术,所有权不归本公司所有比如某游戏运营公司,向游戏厂商购买使用权,注意不是所有权,然后进行运营,其收入由于使用的不是本公司具有所有权的技术,因此不算能是高品;

  比如说某平台公司,开发了一套性能非常先进的软件平台,用以销售电子产品,平台对公司起作用吗?当然是起的!起核心支持作用吗?不起,因为平台技术再先进,也对产品(服务)本身的高性能指标不起作用,即产品本身的各种优势性能,不因平台技术的获得。

  公司生产五金件,出于对生产效率的追求,对生产设备进行改进,但这一改进很难证明决定五金件本身的技术指标,因此五金件的要被定义为高品是很难获得认可的;但是如果是对五金件的成型工艺进行技术开发,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成型,该关键技术决定了五金件的核心技术指标,则该产品定义为高品的证据链可以达成。

  在目前高企严管的形式下,拟享受或者已经享受高企优惠的企业应当重视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合规风险,谨慎审视自身是否符合各项认定条件,尤其考虑到高企的认定具有涉及范围广、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企业应尽量避免由于对相关认定条件理解不准确,从而出现被认定机构提出质疑或者提请复核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