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助力书写教育强国时代答卷

 菁菁校园里,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一双双求知探索的眼睛、一个个忙碌奔走的身影背后,折射出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当越来越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走进心仪的高等学府;当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当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上加大力度,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涌动的一个个重教尚学的

  菁菁校园里,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一双双求知探索的眼睛、一个个忙碌奔走的身影背后,折射出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当越来越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走进心仪的高等学府;当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当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上加大力度,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涌动的一个个重教尚学的生动细节,汇聚成知识报国的澎湃洪流,书写着教育强国的时代答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吹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回应人民关切,依法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加快教育领域法治步伐,夯实教育强国法治根基,开展教育领域监督工作,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以法治助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谋篇布局,教育领域改革加快推进。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教育越来越有底气和自信;在战略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和保障教育;优化区域教育资源,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布局逐渐形成……一个个坚实足迹,印证教育强国建设的铿锵步履。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全国2895个县实现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一个服务14亿多人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

  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5月29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教育强国指数最新研究成果。在纳入排名的129个国家中,中国教育强国指数位次比2023年上升2位,排名第21位。

  全国人大常委会推进一系列教育立法,注重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目前,教育领域的立法主要包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下一步将按照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要求,不断完善教育领域法律制度。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2018年9月10日,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爱国三问”,指出:“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习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定位更为凸显。锚定方向,一系列教育改革重大政策密集出台,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形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步伐更加稳健。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教育领域各项立法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各环节各领域,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教育法是全面依法治教的法律基础。修改后的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丰富教育指导思想。确立了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战略地位的最新定位,增加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法。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引导人们深刻认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有机统一在中国领导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之中。爱国主义教育法已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法治护佑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和实效有力提升。

  国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2024年4月23日,国防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初次审议,以法治加强国防教育,共筑国家安全防线。

  法治宣传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改)等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初次审议的法律案,助力提升全体人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厚重书本孕育希望,三尺讲台承载梦想。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教师法(修改)列入第一类项目。1994年1月1日,教师法开始施行。施行30年间,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教师队伍的状况发生巨大变化,教师法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修改教师法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法的修改将助推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的教育家、“大先生”不断涌现,助力国家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和国家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强国复兴的时题,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纵观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教育领域的立法进展,从修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到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和托育服务法;从出台刑法修正案(十一),到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进教育领域法律制度不断完善。通过强化法治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人人都享有成长成才的平等机会,同时促进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为教育惠民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保驾护航。

  习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幼有优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制定学前教育法连续被列入十二届、十三届和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学前教育立法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4年6月25日,学前教育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拟通过专门立法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此前,学前教育法草案于2023年8月28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

  学前教育法草案二审稿聚焦学前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增强制度针对性。为了进一步突出对学前儿童的权益保障,草案二审稿最显著的修改就是增设“学前儿童”一章作为第二章。草案二审稿明确,学前儿童享有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得到尊重和保护照料、依法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等权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促进适龄儿童在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方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

  除了稳步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对于近些年人民群众关心的重要民生热点托育服务,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托育服务法列入第二类项目,k8凯发官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为牵头起草单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认真开展立法调研,广泛深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努力让这部法律载满民意、顺应民心,力争尽早将法律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为推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多样化成才,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首次修订职业教育法,法律在职业教育的内涵中明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并通过拓展职业学校学生升学通道,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该法已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助推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推进职普融通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培养。

  家庭教育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安宁幸福。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领域专门法律,自此家庭教育不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护。

  该法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明确要求:“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推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依法带娃”更好地照亮了孩子成长之路。

  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和科技、人才一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决定》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联动,体现在高等教育上最为充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国家战略需要,更是民生所盼、民生所求。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从满足“量”的需求到实现“质”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积极作为,将制定学位法和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分别列入2024年度立法和监督工作计划,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法治力量护航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更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学位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事关学位体系、学科发展、人才评价标准等,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学位法。学位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学位工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法治成果,是新时代学位工作和教育法治建设的重大进展,该法将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有文等学术不端行为将被撤销学位证书,加大对不正之风和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完善学位授予程序,确保学位授予质量……学位法旨在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保护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保障学位质量,法律的相关内容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学位法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的亮点:一是明确三级学位工作体制;二是完善学位授予资格审批制度;三是构建分级分类的学位制度;四是完善学位授予程序;五是强化学位质量保障;六是健全学位授予争议的解决途径,保护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

  学位法正式施行后,各地各学位授予单位将严格按照学位法有关规定,依法开展学位相关工作。在全社会的合力推动下,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将有力推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2024年度监督工作计划中,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开展监督明确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的监督工作内容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并结合报告以常委会联组会议形式开展专题询问,以监督之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听取和审议的重点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总体情况,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完善稳定投入机制情况,存在的问题困难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建议等。报告拟安排在10月份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专题询问拟请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出席联组会议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为做好相关工作,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积极开展听取审议工作报告的前期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创新调研方法,深入基层一线,改进调研作风,了解各地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情况,充分听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有效助力高质量做好人大监督工作。

  包信和、尤政等教育领域全国人大代表表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要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跑出教育加速度与高质量,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把高水平大学打造成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的主力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实现“科研大突破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信念与知识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正为建成教育强国笃学躬行,为托举复兴梦想积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