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部教育年鉴

 1982年初,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负责人、老报人陈虞孙亲板,让我在总编室主任、老革命胡实声的直接领导下,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任责任编辑,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年鉴《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的编辑出版工作。  从1982年年底我赴京组稿,到1983年7月至8月在青岛进行终审;从1983年年底付梓,再到1984年9月这部320万字、50余幅照片、400多张图表的新中

  1982年初,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负责人、老报人陈虞孙亲板,让我在总编室主任、老革命胡实声的直接领导下,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任责任编辑,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年鉴《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的编辑出版工作。

  从1982年年底我赴京组稿,到1983年7月至8月在青岛进行终审;从1983年年底付梓,再到1984年9月这部320万字、50余幅照片、400多张图表的新中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正式出版、发行,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我作为责任编辑,要求重视编书质量,主要有几条:一、稿件质量要高。稿件一定要观点稳妥、材料准确、条理明晰、k8凯发官网叙述简明、寓评于述、不空发议论。二、政治用语要准。全书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为指导思想,以中央有关文件对各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问题的结论为依据,进行细致认真的终审,避免出现政治性错误。怎样理解教育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怎样全面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既全面回答问题,又确保没有疏漏偏误。三、资料取舍要严。这方面可用“全、细、精”三字概括,即,资料搜集全面,资料鉴别细致,资料选择精到。抓住这三点,就能做到详略得当。四、文风要佳。在我看来,年鉴文风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文字洗练,逻辑性强,条理明晰,表达准确。其中逻辑性问题,既注意了整本书的逻辑编排,条目之间的逻辑联系,又注意了条目内部的文字表达逻辑。二是注意了各条目风格上的一致性。一部300余万字的大型年鉴,有130多人合作编写,各人的文风不可能相同,这要求我们进行切实的加工,使之大体上一致起来。如中专司的稿件,原有30万字,经编辑加工,压缩成9万字,精炼多了。当时,由教育部党组成员张健挂帅,由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周玉良、秘书处处长张鸿治具体协调,著名老教育家杨秀峰等13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审稿,大家各司其职、同心同德,成书还是符合这四条要求的。

  让人难忘的是,1983年8月,当我带着几十个卷宗袋的书稿,从青岛坐船抵沪时,邓伟志大哥冒着39摄氏度高温已在码头等候,护送回家。令人感动的是,对于我放弃国庆休假、连续3个多月日夜编辑加工,终于保质按期付印的工作实绩,分社领导给予了嘉奖,一次性奖励我300元。

  1984年10月,我受命联系中央及上海新闻单位出席了在我社会议室召开的年鉴推介会。10月25日《文汇报》2版头条刊发了年鉴出版的消息,12月3日《文汇报》4版头条又发表了我写的书评《宏伟的教育画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书讯报》等报刊也纷纷刊发消息与评介文章。得益于良好的内容质量与有效的宣传推介,此书订阅发行供不应求,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中国首部稀胜金,资料编撰全细精。与有荣焉慰吾心,往事历历总关情。(陈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