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锚定到2035年要实现的改革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改革任务,明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总结过去的五年,民族地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推行使用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锚定到2035年要实现的改革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改革任务,明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总结过去的五年,民族地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推行使用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民族地区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展望未来五年,民族地区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迈向新的凯发在线征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工程,也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工程。习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2022年教育部要求“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为更好发挥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作用,2021年、2022年,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纲要》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各学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求。《意见》要求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为进一步系统准确且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教育部指导编写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教材。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中华民族大家庭》、初中《中华民族大团结》已纳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2024年2月,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正式出版。该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公共课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成果。此教材的发行使用,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根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意义。[1]民族地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日益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习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对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要把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这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2]2021年,《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将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2022年,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作出了战略部署。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习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系列重要指示,一方面彰显了此项工作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民族地区学校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效。普通线%,比2000年提高了27.66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原“三区三州”地区普通线%,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历史性目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为民族地区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发展理念,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提升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发生结构性变化,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标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材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强调要统一编写语文、道德与法治和历史这三科教材(简称“统编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编、统审、统用。2019年,国家教材委员会提出要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分别于2020年、2022年秋季学期起,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全部使用三科统编教材。2019年12月,教育部教材局印发的《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推进实施方案》中提出,巩固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使用面,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区开好三科、用好教材;制定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使用推进计划,在2022年前实现教材投入使用;到2025年实现全国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
2020年12月,教育部举行第七场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普通中小学三科教材实现统编统审统用的情况,如期完成了工作部署。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三科教材统编工作。历时三年,2023年9月,开始在全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投入使用,并计划在2024年秋季新学期实现使用全覆盖。几年来,国家为统编教材在民族地区使用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三科统编教材在民族地区推广使用平稳有序,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高度认同。统编教材在民族地区的推行使用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3]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经过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3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全面小康。兑现了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党和国家关于“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民族地区教育和全国一样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民族地区教育与全国同步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脱贫攻坚总体部署中,党中央把发展教育作为“五个一批”重大举措,赋予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精准扶贫战略不仅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着力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延续,而且是着眼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大举措。2018年,国家出台了两项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政策,分别为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颁布的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和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投入管理深入推进“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这两项政策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作出了系统性总体部署。总体来看,教育精准扶贫以贫困人口的需求满足为本,以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为主,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向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端延展,包括面向特殊教育等领域全方位展开,强化教育对个体脱贫的贡献。[4]教育助力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国际社会羡慕的教育反贫困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通过一系列规划和政策设计,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实施了一系列差别化支持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习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过去为了弥补地区间、民族间差距采取的差别化支持政策有的逐渐偏离了政策的初衷,固化了民族差异。一些民族工作政策法规滞后于时代发展,有的过于强调少数民族特殊性,影响社会公平正义。[5]对此,要顺应时代变化,创新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异。近年来,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民族教育的各类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比如中考、高考、学生资助等政策。政策调整的总体方向是,设计更加精准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同一区域内各民族学生享受基本相同的政策,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特征,政策体系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和目标要求,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第一,未来五年,要立足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机遇、科学谋划,把民族教育各个领域发展取得的成就汇聚起来、系统集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为民族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系统保障。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全面深化,要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民族地区教育综合改革的合力。
第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习规律、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构建分学段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融入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第三,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论。高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共同体各民族成员共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增进共同性的基本条件,也是凝聚共同体、认同共同体的纽带;各民族学生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增进共同性的教育基础;各民族学生合校混班、在共同的教育体系中学习是增进共同性的教育制度保障。
第四,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思考。有多项研究表明,在影响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师资队伍水平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针对民族地区师资现状,制定总体规划,立足长期科学培养、短期支教、存量精准培训,加快解决民族地区师资短板问题。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推进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到民族地区、薄弱学校任教;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支持教师下得去、教得好、发挥带动引领作用;鼓励师范院校长期参与民族地区幼儿园、中小学顶岗支教工作,形成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第五,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学校全域全员全过程使用国家和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把用好用活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民族地区教师的必备能力和基本要求,为民族地区师生提供丰富、适宜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师生数字化能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整体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